吃,是写进每个中国人DNA里的血脉天赋。
中国人好吃、擅吃,吃出名堂,吃出花样,吃出学问。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更是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吃货”。
商
朝
伊尹:美食与治国也可兼得
伊尹是有史载以来的第一个名厨,传闻他的父亲是个奴隶厨师,伊尹子承父业,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青出于蓝,成为精通烹饪的厨艺大师,还从烹饪中悟出治国之道。
伊尹作为陪嫁厨子走进汤王宫殿后,用一道天鹅羹惊艳了同为吃货的汤王,他由食物出发,向汤疯狂输出自己的治国体悟,成功让汤折服于他的厨艺与才华之下,不仅被免去奴隶的身份,更是被任命为辅国宰相。
明殷偕《鹰击天鹅图》南京博物院藏
伊尹到底有何能耐,能让汤王如此欣赏?
首先,作为厨子,他的菜做的非常好吃,《吕氏春秋·本味篇》说他做的菜久放不腐坏,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刺激,咸而不涩口,辛辣不过度,淡而不寡味,肥而不油腻。能把味道拿捏得如此完美,难怪能抓住吃货汤王的心了。
其次,伊尹还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厨子,对于美食,他有一套完整的“做菜哲学”,他对食材的认识一针见血,对烹饪的火候掌握精到,能从做菜中体悟世界的变化,领会到治国的窍门。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
——《吕氏春秋·本味篇》
春
秋
战
国
公子宋:不给食物就造反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大臣公子宋有一项特殊的技能,如果他的食指突然动起来,就说明当天能够美餐一顿,可称行走的美食探测仪。
某日,身怀异能的公子宋和友人子家一起去见国君,路上,公子宋食指大动,便对朋友说:“今天我们有口福了。”
见到郑灵公后,果然见到厨师正在处理鳖,正是准备要做鳖鱼汤大宴呢,于是两人相视一笑。
郑灵公问两人为何而笑,公子宋便得意地跟郑灵公炫耀自己的食指绝技。
傲娇的郑灵公知晓后,存心想捉弄公子宋,便特意只让子家喝汤,独独不给公子宋喝。
元佚名鱼藻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公子宋是何等吃货,怎能受得了美食在前却不能享用的折磨,一上头,就做出了不合礼法的举动,将那有着特异功能的指头伸入鼎中,尝了一口鳖鱼汤后就溜了。
郑灵公勃然大怒,想把这不守规矩的臣子杀掉。
公子宋回过味来后也非常后悔,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造反杀了国君。
为了美食而造反,公子宋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吃货了。
魏
晋
张翰:激情辞职为美食
张翰,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季鹰,吴郡吴县人。
张翰原本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干活,一阵秋风吹起了他的思想之情,因为思念家乡美食菰菜、莼羹、鲈鱼脍,他一上头,激情辞职了。
临走前,张翰还留下一封潇洒的辞职诗: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翻译过来就是:鲈鱼那么美,我想去吃吃。
巧的是,张翰走后没多久,洛阳大乱,他的上司也死了,因为思念吴中鲈鱼而回乡的张翰反而逃过一劫,可谓因吃避祸了。
或许是吃货之间的惺惺相惜,后世几位大诗人提起张翰都很是欣赏,赞他豁达、真性情。白居易诗云“秋风一箸鲈鱼鲙,张翰摇头唤不回”,李白赞曰“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辛弃疾写“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唐欧阳询张瀚贴故宫博物院藏
唐
孟浩然:生命诚可贵,美食价更高
《新唐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日,韩朝宗与孟浩然约好时间,准备在朝堂上举荐他。然而恰逢孟浩然家中有老友来访,便与老友痛痛快快地喝起了酒,将与韩朝宗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
有人提醒他,孟浩然反而很生气地说:“酒喝得正尽兴,哪有时间管他!”最终孟浩然鸽了韩朝宗,使得韩朝宗很生气。普通人酒醒之后通常追悔莫及,然《新唐书》用了五个字描述他的反应:“浩然不悔也”。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个相当随性的人,乃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忠实信徒。“死于嘴馋”这种听起来很离奇的事,发生在孟浩然身上,也有几分可信。
据《孟浩然集序》载,开元二十八年,孟浩然的好友王昌龄来襄阳游玩,浩然自然要设宴招待一番,恰逢浩然痈疽发背,本来都快要痊愈了,可在宴席上吃嗨了以后,浩然哪里还管的上大夫的嘱咐,只管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吃了鱼鲜后发病而死,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集序》只说孟浩然是“食鲜而动”,没有提及具体是哪种河鲜,结合孟浩然曾经写给王昌龄的诗句“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槎头”,我们可以猜测,王昌龄来襄阳,孟浩然多半会拿他这“槎头”,也就是查头鳊来招待好友。味道鲜美的查头鳊,大概就是杀死孟浩然的凶手了。
清王翚孟浩然诗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苏轼:请叫我大宋第一美食博主
要论宋朝吃货,苏轼若排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别人被贬:我好惨,我抑郁了。
苏轼被贬: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可以吃东西。
苏轼一生七次被贬,就是七次美食探索之旅。
元赵孟《苏东坡小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被贬到湖北黄州时,他写下一首《初到黄州》,虽然也有些对自身境遇的不平,但很快又夸赞这里的鱼很鲜美,笋很香甜,吃货眼里的世界,大概要用口水去丈量。
黄州猪肉质优又便宜,苏轼便天天买来吃,还给猪肉写《猪肉颂》。闻名后世的“东坡肉”也源自于此,原始的做法比较朴实,将锅洗干净,加少量水,猪肉放到锅里,盖上盖子炖够火候即可。
被贬到广东惠州后,苏轼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爱上了鲜甜的荔枝,所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吃荔枝要配肉才更尽兴,苏轼开发出了羊脊骨的新吃法:顺着羊脊骨关节的连接处将其切成小段,用铁锅先小火炖煮一遍,捞出后浇上黄酒腌制入味,生炭火,烤羊脊骨,撒少许盐烤至表面微微焦黄即可。
明
清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是一本美食书
能把美食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人,一定是真正的吃货,苏轼如此,兰陵笑笑生也是如此。
《金瓶梅》列举过的食物多达两百多钟,其中又有茶十九种,饮茶场面二百多次,酒二十四种,饮酒场面二百多次。
第六十一回写螃蟹,叫人口水直流,“四十个大螃蟹,都是剔剥净了的,里边酿着肉,外用椒料、姜蒜米儿、团粉裹就,香油煠、酱油醋造过,香喷喷酥脆好食。”
不是多年的吃货,哪能写出这样生动飘香的文字?
明徐渭《蟹鱼图》天津博物馆藏
李渔:没有一只螃蟹能活着离开我的视线
清朝的李渔,是真正的食蟹达人,爱吃螃蟹到被人称为“蟹仙”。
每年还未到螃蟹的旺季,他便早早存好买螃蟹的钱,称其为“买命钱”,不仅不如,他还养了一位“蟹奴”,专门给他做蟹、剥蟹。
蟹:我真的会谢。
南宋佚名《荷蟹图》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李渔来说,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色香味都是极致。他在《闲情偶寄》里写:“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可见他吃蟹主张的是自然之道,认为蟹不必再用花哨的烹调方法,只需要整只蒸熟,便是绝顶美味。
在这孕育了太多美食的中华大地上,还有更多的吃货故事正在上演……
这部吃货极简史,我们都是书写者。
-参考资料-
《楚辞·天问》《史记·殷本纪》
《吕氏春秋·本味篇》《左传·宣公四年》
《论语·乡党第十》《晋书·张翰传》
《唐才子传》《孟浩然集序》
《闲情偶寄》
责编:娜拉
审校:魏蔚
终审:孔平
好书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作家文摘名家忆文系列
全五册:故人情深、大家风骨、家族往事、沧桑岁月、历史回眸
精选《作家文摘》创刊近30年来刊登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各界名家的精彩忆文★畅销书《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系列之后续系列
★不同角度揭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文艺各界名人名家——茅盾、徐志摩、钱学森、林徽因、梁漱溟、徐迟、梁晓声、金庸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多角度揭秘名家的生活细节,还原他们的精神追求、人格本色、生活情趣,以及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生
★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即将消逝的闪光碎片,唤醒尘封的记忆,还原值得被铭记或传承的时代精神与印迹
图书目录精选
《故人情深》
老舍和上海的朋友们
“大酱园”的故事
与朱自清同寓伦敦
像硬米粒儿一样的傅雷
沈寂与张爱玲的交往
旋涡中的一柱阳光:忆丁聪夫妇
父亲顾也鲁与王丹凤
启功和父亲俞敏的哑谜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大家风骨》
钱学森的最后二十二年
我所认识的杨振宁先生
北大老先生们的诗意
记华罗庚生命的最后时刻
清华园的“傻姑爷”
朴厚最是季羡林
本色王世襄
孟小冬在台湾
林徽因的最后一课
《沧桑岁月》
茅盾给女婿萧逸的那些信
儿孙眼中的徐志摩
梁漱溟和他的亲友们
兰姑姑的戏票
金庸:杭城一段情
梦萧珊
大地震给我留下的
《家族往事》
妈妈林徽因在李庄
祖父叶圣陶的金兰谱
我和稼先两相知
我的父亲闻一多
父亲丰子恺在桂林
二月河:父亲这一生
四十岁遇到父亲柏杨
我和戴爱莲的母女之情
《历史回眸》
燕京大学的成都往事
清华档案里的钱学森
文坛前贤的最后素描
落叶归根的凌叔华
王世襄:东鳞西爪那些事
梁实秋:这叫暗藏春色
聚光灯之外的周璇
晚年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