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杜牧七绝清明语言重复,可以修改

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roll/1587384.html

杜牧《清明》诗辨析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千两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而近来或有争议,认为诗中意象重复,或可节缩为五言:

清明雨纷纷,路上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古韵悠然

五言相对七言,词语更简约,然韵味输了一些。今且不论其平仄韵律,就诗中意象,而作一个解析。首先,缩减的“时节”,不能理解为“节气”,纵然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里的“清明时节”从语法上来看,不是“清明节”那么简单。时节,应作“时候”理解。杜甫的“落花时节又逢君”,即落花的时候,因此,时节不同于节气。除了清明时节,落花时节,还有: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长记海棠开後,正是伤春时节。——李清照《好事近》

放灯时节。闲了花和月。——张元干《点绛唇》

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晏几道《虞美人》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咏》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筝韵

可见“时节”一词在古诗词中运用很广,不局限于节气。而和清明连用,则是有强调作用,类似“佳节又重阳”的用法。并不是语意上的重复。除杜牧之外,这样连用的还有: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

清明时节斜阳里,个个行人问酒家。——唐伯虎《杏林春燕》

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耶律楚材《庚辰西域清明》

清明时节雨昏沉,名唤清明滥到今。——钱钟书《清明口号》

此外还有很多诗人这样联用,不一一列举。所以清明时节这里是不存在重复的。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清明节的时候”,是为了强调。

清雅

第二是个被缩减的是“路上行人”。这里的行人也存在古今异义。不能单一的理解为“路上行走的人”。古诗词中往往指的是远行的人。即身处他乡,在外游历的人。这样就可以和下文的“欲断魂”相呼应,而流露出思乡念亲之情。古诗词的行人可不一定是在路上,我们看这几组:

陌上行人,杳不传芳信。——冯延巳《鹊踏枝》

溪上行人相背去。惟有啼鸦一处。——辛弃疾《清平乐》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王安石《明妃曲》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

湖上行人绝,阶前暮雪深。——苏轼《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

江边烽燧几时休,江上行人雪满头。——韦庄《江边吟》

马上行人思困睡,天边赤日欲流金。——王恽《浣溪沙》

松江水碧碧如天,水上行人坐画船。——袁凯

轩前乐意青山色,桥上行人流水心。——何梦桂《山居》

岸上行人舟上客,朝来暮去无今昔。——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

以上几句中,行人分别在陌上,溪上,沙上,陇上,湖上,江上,马上,水上,桥上,岸上。由此可见,行人,不一定是在路上。我们再来看看路上的行人有哪些:

路上行人亦如此,应有重来此处时。——王安石《书会别亭》

名高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是碑。——释慧开《偈颂八十七首》

引人同上无生路。路上行人当听属。——王丹桂《凤栖梧》

路上行人争指处,桥边遗迹尚依然。——马之纯《江总宅》

由此可见,路上行人并不存在语意的重复。在杜牧诗中,也是不可省略的。

素手理冰弦

至于“借问”,作为一个发语词,省略掉倒真是不破坏语意。但是,恰当的发语词,正好起到调节语气,增强感情色彩的作用。这个在先秦诗歌中已经出现,屈原的《天问》第一个字就是“曰”,作“试问”理解。语气和感情色彩已经有了。借问和试问作为句首发语词,在诗词中的运用更为常见,不胜枚举。而最后一句的“牧童”作为主语,这里如果省略,画面就太过抽象,会留下千古悬疑。而当时的牧童是一个什么形象?杜牧的诗中未有描述。我们可以从与杜牧同一时代的诗人李涉《牧童词》中窥得一斑: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青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