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于11月8日至13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作为重要参展单位,携一年来的最新科技成果参加展览,全面展现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
多个“硬核”科技展示中国空间事业新成就
本届航展期间,五院携1∶1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海洋系列卫星、陆地生态碳卫星、三江源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通信系列卫星、Anovo卫星通信产品近60余项展品参展,通过产品模型、实物、视频、展板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示我国空间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及其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
本届航展以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为核心展品,以1:1实物仿真的形式,全力确保展示达到最佳效果,集中展现在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一流企业方面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努力打造以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展示舱为代表的“地标性”展示亮点。此外,五院还通过多个展项充分展示了航天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及其对经济建设和大众生活的引领作用。
向着苍穹飞越,重大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
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北斗泽天下,天宫遨游、慧眼探秘、高分瞰神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五院抓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个航天器(截至年9月30日),占建院54年来抓总研制数量的65.8%,以惊人的速度跨越非凡的难度,将一个又一个中国骄傲写在了辽阔星空。
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软着陆直接探测,全面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背刻上中国足迹。
作为探月三期的开路先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年成功发射并返回,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探月工程六战六捷、连战连胜,“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全球探月任务的成功率仅为50%,而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首次月背着陆、首次月面采样返回全部获得成功,“教科书”般的完美表现在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新时代的探月团队,践行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被誉为探月“梦之队”。
年3月,我国决心自主开展火星探测任务,“我们自己上火星!”。年9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启动先期研制工作。五院立即组建队伍,自掏腰包行动起来。在对实施方案经过三轮迭代和深化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年1月获批立项。在余家参研单位的密切合作下,仅用不到4年时间便完成了探测器研制。
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在经过9个多月长途跋涉后,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开展巡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巡视火星的国家。通过一次任务即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完成了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五院航天人马不停蹄,决战决胜全球组网。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等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五院航天人矢志自主创新,展现出非凡的志气骨气,用不到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不断刷新太空“中国速度”的同时,北斗团队培育并弘扬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中国北斗被誉为“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要走进千家万户、将造福千秋万代”的“五千万工程”。
为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五院航天人已奋斗了30载。从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淀,迈入新时代的五院航天人坚定地沿着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前行,十年间,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建造到在轨运行的全过程。
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并实现组合体飞行,完成了我国载人飞船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返回,验证了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关键技术;实施了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完成,我国较全面地掌握了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
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此后,五院研制队伍多地多线奋战、飞控队伍24小时守护,全力托举了8次发射、2次返回、6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让太空炫舞的机械臂等一批“神器”惊艳世人。
十年间,中国空间技术众多领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遥感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圆满收官,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迎来了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陆地观测卫星性能显著提升,分辨率、幅宽、定位精度、敏捷能力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观测卫星海洋一号、二号和高分三号配合工作,大幅增强了我国海洋观测自主数据获取能力,有力支撑了海洋强国建设;大气观测卫星捕风一号A/B星填补了海面高精度风场无源监测空白。
通信领域,我国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使我国通信卫星进入互联网应用时代,中星6C卫星提供足够能力搭载空间资源普查载荷,亚太6C卫星有力地支撑了卫星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技术试验领域,实践系列卫星有力推动了新技术、新理念的工程化进程。特别是实践二十号卫星,对标世界最先进的超大公用卫星平台技术水平,突破了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等系列关键技术,其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空间科学领域,成功研制实践十号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张衡一号卫星、天琴一号引力波探测试验卫星等,有力推动了空间科学卫星系统研制技术、探测载荷技术以及科学应用技术的发展。五院自主投入的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成为全球第一颗脉冲星导航专项试验卫星,并首次向全球公开发布探测数据。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同时,五院也在竭力服务国计民生。
十年来,五院深刻转变产业发展理念,特别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了卫星应用、智能装备、空间生物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明确了中国卫星、康拓红外、航天生物三个业务发展主体平台,逐步完善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主的区域布局。
十年间,五院统筹内外部创新资源,培育了高精度卫星导航终端、铁路车辆运行安全检测系统等一批具备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深耕铁路、生态环保、社会综治等领域,竞争力稳步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从基于卫星“通、导、遥”技术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到天地一体化大规模宽带网络通信传输服务;从智慧城市管理,到智慧医养、生物制药、航天育种……曾经高高在“上”的航天技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樊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