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被听到,更被听懂
“四舍五入,我是在吃恐龙?”“我猜我中午吃的是番茄炒恐龙蛋”……
评论区火爆的留言场面与一个语速适中、语调沉稳、戴着眼镜、身穿深蓝西装的中年主讲人形成鲜明对比。男子身旁的小圆桌上,一块鱼化石似乎透露出他的“特殊”身份。
这场在4月17日晚8点开始的直播,由名为“在抖音学习”的账号发布,半小时的时间里吸引了36万人在线“学习”,上千人参与评论互动。
而引发了这场“四舍五入吃恐龙”讨论的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直播结束后,围绕“吃恐龙”引发的一系列话题讨论,也成了热度持续上升的“科普梗”。
何谓“四舍五入吃恐龙”
科普可以生动,但离不开严谨。
其实关于“四舍五入吃恐龙”的热议,源于周忠和在直播间里围绕恐龙灭绝及恐龙后裔的知识普及。
“发生在万年前的大规模灭绝是离我们相对最近的一次大灭绝,恐龙是那次大灭绝中最醒目的标志。但鸟类作为恐龙的后代,其实说明了恐龙没有完全灭绝。”
一段生动科普过后,大多数人便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鸟类——鸡,于是便引发了开篇的热烈讨论。作为专攻古鸟类研究的科学家,提起他的名字大多数人都很陌生,但他参与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不少人童年重要的启蒙读物,这也奠定了周忠和生动形象的科普风格。
年,周忠和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古生物·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此后,他还多次在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参与录制《百家讲坛》《指尖博物馆MuseuM》《院士开课啦!》等知识科普节目。
在当天的抖音直播间里,周忠和道出了科研之余热衷知识科普的原因。中学时代,他读到了一本名为《化石》的科普杂志,第一次了解到几亿年前动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场景,从此便对古生物产生兴趣,开启了他的科研人生。作为启蒙科普的受益者,周忠和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让更多人受益。
“传播科学知识可以‘高大上’,但更要‘接地气’,只有用实实在在的语言结合生动幽默的表达,才能让更多人听得懂、愿意听”,周忠和说。
知识科普只是他科研事业的一小部分,在古生物科研领域,年过半百的周忠和取得的成就更为瞩目。
年,25岁的周忠和硕士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期间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发现了长江白鲟祖先的鱼类化石。之后他再次深入辽西山沟,从坚硬的泥灰岩里发掘出两块保存完整的珍稀鸟类化石。
经鉴定,这两块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类似化石中保存得最完整的鸟类化石,距今有1.2亿年左右,其中一块便是“华夏鸟”。这一发现填补了白垩纪早期鸟类演化史上的长期空白。
此后,周忠和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科研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百项科学新闻、《时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果等。
“我出息了,能听懂院士的课了”“四舍五入,我也是院士的学生了”……
直播接近尾声,抖音评论区的反馈没有让周忠和失望。对于观众而言,即便只做了30分钟院士的学生,但一切只是个开始,知识的种子一旦种下就能生根发芽。
对于拥有超过5万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