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外国人、但我不是外人。有这样一群外国友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却都深深爱着中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资讯有故事》专题栏目推出《老外不见外》系列节目,重点讲述外国友人与中国的情缘故事,展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与世界沟通交往的具体实践。这些友人中,有许多是市对外友协介绍的老朋友。在《老外不见外》第十二期,我们一起来认识英国化学博士戴伟。
戴伟来自英国,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如今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在中国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戴伟一直致力于化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和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他曾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重大奖项。戴伟说,在中国的二十多年里,他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也亲眼目睹了中国科研环境的日益改善。
戴伟本名大卫·埃文斯,出生于英国伯明翰一个教师家庭。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年,戴伟来到中国,从此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我特别兴奋,终于有机会去中国。中国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我想多了解,所以我决定要经常来。”
日新月异的中国释放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吸引着戴伟每年都到中国参观访问。年,戴伟结识了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的段雪教授,并开始进行合作研究。年,北京化工大学正式邀请戴伟到中国来工作。那时,中国科研环境跟英国有着天壤之别:
“我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小的实验室,里面有一些简单的国产设备,一般大学自己制造。现在我们的设备跟世界其他一流大学都是一样的,硬件有很大的变化。我来这里时,全校只有24个博士生,而且都是兼职。现在我们有很多全日制博士生,这都促进了研究的发展。”
在这里工作期间,戴伟亲身经历并见证着日益发展的中国。他说,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很多来到这里的外国人都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梦想,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已经看到了这几年的变化,我能看到发展曲线,能看到发展潜力,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判断未来的发展应该更快,中国应该变得更美好。如果我当时没有来中国,还是留在英国,我现在肯定会后悔,来了中国以后没有后悔!”
在戴伟看来,如今的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环境得到了巨大提升,尤其最近十年间,中国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
戴伟与段雪教授合作,和团队成员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领域,推动北京化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高校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戴伟说,目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能够真正地实现优势互补,跨学科和跨国合作:
“现在都是优势互补,两个课题组在一起能完成他们单独完成不了的项目,我觉得这是有效的。现在我们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也需要跨国的合作。”
年,戴伟开始在中国多地做科普实验。从城市到农村,从科技馆到农民子弟学校,他热情为中小学生和公众开展“趣味实验”科普讲座。在中国做科普的同时,戴伟却觉得讲课却越来越难了:
“现在孩子们能得到很多知识,我线下讲课,吃了一惊。从孩子的年龄考虑,我简单介绍化学原理,没有太多的化学方程式,但是有七八岁的孩子说,‘戴博士,这是氧化还原反应?’孩子面知识范围越来越宽,讲课越来越难,这是好事,感兴趣的孩子会更多地去学习。”
近年来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让戴伟博士的线下科普之路更加顺畅和便捷:
“我去贵阳,在科技馆给孩子们讲课,六个小时坐高铁能到。我在国内去哪儿几乎都是坐高铁。在高铁不耽误工作,打开笔记本跟在办公室的工作是一样。”
年开始,戴伟在线上开通了自己的直播账号。满头白发的洋教授、流利的中文、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场景吸引了众多粉丝,他开始以化学科普专家的身份走红网络。近年来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让戴伟的直播视频走进千家万户。他介绍说:
“网络变成一个宝贵的工具。现在我经常去农村,在朋友家就发现我的信号这么好,跟北京是一样的,恐怕在英国不是这样。在中国,我经常发现在农村有非常好的信号。”
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结构验证件亮相中国科技馆。不久前,戴伟在中国科技馆举办了一场科普活动,他站在孩子们中间介绍科学原理。对于中国航天,戴伟充满着敬佩之情:
“中国科学这十多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还有‘天问一号’,有‘嫦娥五号’,还有天宫(空间站)。中国现在在很多科学领域都是世界领先的国家。”
中国的地大物博让戴伟每年都有新的体验,在有限的时间里充满变化,是戴伟一生的追求。他喜欢变化的化学,喜欢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的中国: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变化,因为中国不管在哪个方面,在科学和生活中都有快速的变化,这适合我的性格。我在中国发展这么快,真的天天有新的经验,有新的机会。我觉得来中国是对的,每天都不一样!”
策划|安然
记者|林路、葛鹏、杨子楠
编辑|林路
主持|葛鹏
制作包装|杨晓蕾
签审|安然、潘晓英、蔡耀远
作者:陈医
编辑:刘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