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白皮书发布中国的航天未来可期,发布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687762.html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邢慧娜: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同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和解读白皮书的主要内容。

白皮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介绍年以来中国航天实现创新跨越发展、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积极开展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成就,阐述中国深入开展航天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理念和倡议主张,展望未来5年中国航天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愿景。

白皮书分为三个部分,全文约1.3万字。其中正文包括六个部分,分别是: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白皮书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个语种发表,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帮助大家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白皮书的内容,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先生,新闻发言人许洪亮先生,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先生,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先生出席发布会,向大家介绍白皮书的有关内容,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我们先请吴艳华先生作情况介绍。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很高兴与大家见面,感谢大家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第五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目的是增进大家对中国航天发展的了解,共话美好合作前景。过去五年,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中国航天砥砺奋进,创造出新的成就,实现了新的跨越。

这五年,是中国航天创新发展的五年。运载火箭加快更新换代,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陆续投入使用,商业运载火箭不断涌现,形成陆地、海上多样化的发射能力,过去五年,共实施次发射,长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96.7%。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这五年,是中国航天赋能社会的五年。目前,在轨工作的各类卫星超过颗,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通信卫星为农村及边远地区1.4亿多户家庭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有力保障气象预报、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海洋经济、灾害应急等需求。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大众出行、智慧物流、精准农业,特别是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精准定位导航服务。航天技术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了智慧城市、无人驾驶等新业态的兴起。商业航天企业蓬勃发展。

这五年,是中国航天探索突破的五年。围绕宇宙起源和演化、太阳系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主题,依托空间科学卫星和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载人航天等工程,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实验研究,取得一批贡献人类的原创成果。“慧眼”成功观测到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张衡一号”完成全球地磁场参考模型构建,碳卫星获取全球高精度二氧化碳分布图。探月工程任务揭示了月球背面地下结构,证实了月球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天琴一号”“太极一号”和“羲和号”卫星为空间引力波和太阳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这五年,是中国航天合作共享的五年。中国航天与国际同行一道,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推动航天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新签署约50项合作协定或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俄罗斯联合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签署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协定,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中意电磁卫星,推动北斗标准进入民航、海事等多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高分一号、六号卫星数据通过云平台向全世界免费分发,访问国家和地区个,访问用户约55万个。中国5颗卫星和3个星座新加入国际减灾宪章机制,气象卫星数据应用于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数据应用等多种方式,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能力建设,共享中国航天发展成果。

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创新引领、协同高效、和平发展、合作共享的原则,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以航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创新推动重大工程实施。建成中国空间站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实施探月四期、行星探测等新的重大工程,推进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建设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应对体系,培育太阳系边际探测等重点项目,推动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持续完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健全空间环境治理体系能力。

二是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推动空间应用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深化通信、导航、遥感信息综合应用。加快航天技术成果向经济社会的转移转化,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太空育种等太空经济新业态。

三是统筹布局空间科学探索。体系化推进空间天文、空间物理、月球与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重点领域发展,研制空间引力波探测、爱因斯坦探针、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等空间科学卫星,利用空间站、月球与深空探测器等平台,持续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基础研究,催生更多原创性科学成果。

四是营造航天发展良好环境。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制定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管理、北斗卫星导航等条例,出台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法治航天建设。构建高水平航天人才队伍,加快打造航天领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氛围。

五是拓展国际合作深度广度。中国航天积极参与外空全球治理,在近地小天体监测与应对、行星保护、太空交通管理等领域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启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落实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合作协定,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全球应用,在月球探测、空间站、行星探测、北斗导航等领域,开展更加广泛、更多方式的国际互利合作。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仰望星空、不懈探索,携手共进、行稳致远,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快发展高质量、可持续、增福祉的航天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和平发展,作出新的开拓性贡献。

谢谢大家。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邢慧娜:

谢谢吴艳华先生的介绍,大家已经非常踊跃地要举手提问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吴艳华先生,在您刚才介绍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中国航天过去取得的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未来尤其是“十四五”期间,中国航天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亮点?谢谢。

吴艳华:

谢谢您的提问。“十三五”中国航天亮点纷呈、成果丰硕。按照“十四五”规划,任务也异常艰巨。如果简单归纳来说,应该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我们要完成好十年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国家重大工程的收官和运营工作,这里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也包括要用好探月工程“绕、落、回”的科研数据、月壤等,开展科学分析。

第二类是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要启动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包括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我们还要论证实施重型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工程,批复以后要接续实施。

第三类是我们要推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尤其是要协同构建空间基础设施、包括三类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形成完善的空间基础设施,推广卫星应用,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为全世界服务。

第四类是我们会统筹规划空间科学探索,发射一批科学论证的卫星。同时我们要用好空间站、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些平台,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争取有原创性的科学发现,贡献人类。

最后一个是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同行的开放合作,无论是重大工程,还是其他各个方面,卫星研制、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也包括大中小学生的教育培养等方面,我们欢迎所有国际同行与中国航天开展多方式、深层次、多维度的合作。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根据刚才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近五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能否请您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另外未来还有哪些重点的发展方向?谢谢。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五年来,通过探月工程,包括“天问一号”;还有空间科学工程任务,比如“悟空号”“墨子号”等。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对空间科学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历史演化方面,我们通过对月球浅层结构的研究,对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在地质方面,取得了新的认知。我们前期通过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分析和研究,把月球地质活动时间轴从原来大家认为的30亿年推演到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年轻了10亿年左右。这些对月球的认知,包括对月球地貌的演化,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二是从物质能量来讲,通过前期研究,我们发现了新的月球深部物质类型,同时也发现迄今比较精确的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三是从空间环境来讲,通过几年科学研究,对月球粒子辐射剂量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新的数值。还发现月球微磁层,对太阳风与月球相互作用建立了新模型、新机理。同时,通过从空间对地球的观测,我们也对地球等离子体层的整个活动演化取得了新的认知。

当然,还有很多科学成果。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围绕科学研究,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设施。这对于未来开展科学研究,以及与国际同行进行科学合作,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据统计,有一百多所高校都建立了与空间科学领域相关的学科,也有很多留学生。这些为未来空间科学研究的人才储备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这非常重要。

科学的进步对人类文明发展非常重要,后续中国的深空探测活动也不会停止。我们将围绕宇宙、太阳系及其行星演化,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等问题,通过后续的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空间站运行以及后续空间科学专项卫星任务,比如空间天文、空间物理探测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以及与各国同行的合作,我们一定会对空间科学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们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支持,请问咱们在培养和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都有哪些措施?

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

谢谢您的提问。中国航天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淀形成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特别是培养造就了一批特别优秀的人才。中国航天一直突出选人用人标准,包括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培养造就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高昂爱国热情、强烈责任担当、良好精神风貌的航天人才队伍。比如像我们刚才已经讲到的“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40岁之间。当然,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航天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引入更多新生力量加盟。所以在去年年底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发出了“要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号召,所以我们航天也要积极贯彻这一伟大号召,制定了相关的规划和鼓励政策。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第一,通过重大工程牵引,不断加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也包括大国工匠等。第二,强化人才交流机制,不断规范和引导人才交流。第三,强化激励机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像一些社会组织、企业等设置了一些奖项,包括“钱学森最高成就奖”“航天贡献奖”等,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第四,加强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刚才刘主任也介绍到了,像我们在空间科学方面开展的一些相关学科建设,我们通过共建高校、共建学科的方式,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培养人才。第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特别是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比如,我们响应联合国号召,在空间教育方面设置了区域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很多航天人才,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助力。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去年10月份,中国成功发射了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我们迈入了探日时代。请问截至目前“羲和号”任务反馈数据怎么样?未来中国的探日计划有哪些?谢谢。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想把“羲和号”卫星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羲和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意义很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就提到了“羲和逐日”,这颗卫星也得到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