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天问中的

北京治湿疹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

《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其中关于自然方面问题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相比有许多新内容和特点,如“谁传道之?”提出信息传输问题,“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极地概念等等,在《天问》中对自然界的问题中,也蕴含了现代数学意识。

1、数学中公理化、罗辑思维的体现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远古开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给后代?也就是说,虽然远古,但必有开端,继而才能传道,接着提出“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提出质疑和逻辑反问,天地尚未成形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下来几问是同样情况,提出没有根据如何解决问题,回答问题,没有源头如何解释其他现象,这正是数学中的“公理化”思想,即任何“公理”必须有源头,有逻辑,这也是数学中的罗辑思维。

2、“空间”、“度量”的数学思想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说明天有圆圆的盖子,而且有九层,即有“层”有“盖”,是立体的“空间”;又问谁能度量问题,设问了“度”,体现的是“度量”思想;而“天何所沓?”提出天体在什么地方立足,九天如何重叠,“天极焉加?”又问天的顶端在哪里?“九天之际,安放安属?”说的是天有边界问题,这些都蕴含的是数学意义下“空间”的结构思想。

3、时空设问,涉及“路程”体现“距离”概念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提出太阳从天亮到天黑,走了多少里?“东西南北,其修熟多?”又提出地球东西与南北哪个更长更大之问,这明显是“路程”与“距离”概念,同时体现了空间长度比较意识;“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提出大地南北像椭圆,到的有多长。又问到“东南何亏?”即东南为什么低?这些体现了对地球的几何形状和表面地形已有一定认识。

4、思考“无限”体现“无穷”“极限”意识

《天问》中,对有些自然现象提出猜疑,如提出“冥昭瞢誾,谁能极之?”对无限的混沌宇宙谁能“极”?即谁能考究无限的宇宙,这是“极限”思维意识的体现;“冯翼惟像,何以识之?”大气弥漫无形,如何识别,这是“无穷”意识下对大气的认识;“隅隈多有,谁知其数?”这是说天边的角落曲折无其数,谁能知道它的详细数目,是对天边“无限”的想象,“极限”思维就是圆边;“东流不溢”说明百川流入大海总是装不满,体现大海是“无穷”大,“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一条蛇能把大象吞下,它得有多大?这正是数学“无穷”思想下大小的辩证关系。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关于其中所蕴含的真理和精神欢迎各位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