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曦通讯员钱航姜哲
年,我国有两项对地外天体的重大探测活动: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
由于对运载能力的高要求,这两项发射任务自然只能由我国现役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担纲发射主角。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达到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14吨级。为实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项目提供高性能运载工具。
对月球及更远的天体或空间开展的探测活动,普遍认为是深空探测。同是深空探测任务,火星与月球环境差异显著,这些差异,给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的设计要求带来了质的变化,为适应这些特殊变化,需要相关关键技术。
火星与月球探测器发射的差异,主要表现目标天体运动规律不同。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主要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绕地球公转;而火星是行星,与地球同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这种差异对发射任务轨道设计的要求截然不同。
比如在发射窗口方面,理论上,月球探测每个月都有发射机会,而火星探测每26个月才出现一次发射机会(此时地球与火星处于相对较近位置),对整个任务的总体设计、可靠性设计、计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火星探测任务约束条件和设计状态复杂,运载能力、发射窗口、测控通信能力等,总体指标与发射能量、近火制动能量、射向、航落区安全、中继轨道、任务轨道、着陆时机、有效载荷工作模式、科学探测数据量等关键因素密切耦合,是典型的非线性、多目标问题,多系统密切配合。通过开展发射轨道与飞行轨道一体化设计,可靠发射等专题研究,进行综合权衡与优化,保证各项总体指标协调匹配、总体最优。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年7月23日12时41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将火星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
此次发射最大的看点,是“胖五”将首次飞出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托举“天问一号”完全脱离地球引力,奔向火星。第二宇宙速度也称为逃逸速度,达到这一速度的航天器将成为围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
“胖五”提供的发射能量,也就是分离时探测器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将是探测器飞往火星的主要能量来源。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分离后,将开启漫长的奔火之旅,大约要飞行7个月的时间,期间还需要经过中途修正,修正轨道偏差。在靠近火星附近时,探测器将实施制动,实现被火星的引力场所捕获,进入周期约10个火星日的环火椭圆轨道,再择机实施轨道机动,进入周期约2个火星日的椭圆停泊轨道,完成着陆区预先探测和着陆点调整后,择机释放着陆巡视器。环绕器随即进行轨道调整,进入中继通信轨道。
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通过气动外形、降落伞、反推发动机等多级减速和着陆腿缓冲,软着陆于火星表面。巡视器与承载平台分离,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科学探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