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射天链数据中继卫星,长征火箭发射频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在几乎完全独立自主研发和攻坚的前提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都为之瞩目的重大成果,嫦娥四号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的月球背面登陆;嫦娥五号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时隔40年再次从月球取土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轨道,并释放出祝融号火星车开展深入的火星探测;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相继顺利发射升空,天宫空间站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我国的3名航天员正在天宫空间站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年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行将退役,届时天空中或许只存在我国的天宫空间站一个大型的太空观测、实验和科研平台。

就在前几天,我国又成功完成了今年第50次轨道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天链二号02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最终被送达的位置是位于地面以上约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将与另外一颗天链二号卫星以及更早之前布设的5颗天链一号卫星组网,形成数据中继“矩阵”。

大家知道,无论是探测器探访天体,还是空间站运营,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如果仅依靠这些探测器本身配置的无线电传输设备和天线设施,来向地球传回这些信息数据,就有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信息传输不及时、信息损耗或者丢失、地面和探测器联系不畅通等问题,无疑会影响探测器和空间站的工作效率。

为了弥补这样的问题,有时就需要在地外天体轨道上、或者在地球一定高度的轨道上,提前部署安排“第三方”卫星,从而能够有效接收到来自探测器或者空间站上的信息,减少信息阻滞、丢失等问题,同时还能为各种中低轨道的载人飞船、空间站和其他需求提供实时的数据回传服务,也能在不同轨道的航天器之间以及卫星、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信息桥”。

由这种“第三方”卫星提供的观测和数据中继服务,将会极大提升航天信息传输的速率、质量和覆盖范围,是应对某些航天任务时所必须的手段。比如,我国在嫦娥系列号月球探测工程中,就向月球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从月球传回的图像和数据,都是通过这个中继卫星中转过来的。

此次我国发射的新型“天链”卫星,也是一个数据中继卫星,与之前发射的“天链”一号5颗卫星和“天链”二号01卫星,能够实现完美的匹配兼容,形成完美可靠的“天上信息链”,使得地面控制中心、天宫空间站、后续的神舟载人任务以及其他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使这些平台、载体和模块之间的实时通信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此次发射卫星的火箭,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是我国当前实施推进航天计划的主力火箭之一,它的主要使命是将各种卫星送上地球的同步轨道,像之前我国成功实施的嫦娥三号、四号探月任务和北斗系统等,使用的都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在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历程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以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年4月24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用的就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次发射,我国经历了37年;从第次到第次,我国用了7年半的时间;从第次到第次只用了3年半;而从第次到今年12月10日发射的实践六号五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即第次发射任务,我国仅用了2年零9个月。此次发射的新型天链中继数据卫星,是距离第次发射后仅仅3天的第次。

从长征系列号火箭发射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这个现象可以看出,我们近年来火箭发射的频率在逐年增加,发射速度在逐渐加快,整体的发射能力也越来越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成效,也反映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绵延的持久力和磅礴的发展后劲。

此外,我国的卫星发射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比如在12月7日,民营企业“星河动力”使用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同时搭载5颗卫星(天津大学一号、丽泽一号、宝酝号、金紫荆五号、金紫荆一号03星),将这些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我国民营火箭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新突破。在此之前的年11月,该公司自主研制的谷神星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首飞成功的同时,将“天启星座十一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后续该公司还将研发液体燃料的新型运载火箭,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有力补充力量。

截至目前,我国今年的年度火箭发射次数已经达到了50次,大大超过之前39次的纪录,相信未来,这个纪录肯定还会被打破,祝愿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