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个老段子再次火了:老师问小明:“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小明答:“屈原,他给我们留下了三天端午假”
不错,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在屈原《离骚》中的这第97句诗,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励的千古名句了。但是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今天多以《离骚》为屈原的代表作,实际上,屈原还有一篇伟大的著作,那就是《天问》。
屈原天问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或者是一种类似的观点,就是曾经高度发达的古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这个问题或者观点是怎么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中国近代史自年鸦片战争以来的落后挨打这段历史的反思。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多年前屈原的《天问》时,我们可以发现科学精神是存在与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而屈原,如果能穿越到现在,也许会问后来的中国人,为什么只给他贴上了爱国诗人这样一个标签,端午节除了划龙舟吃粽子,是否还可以有别的纪念方式。
要知道《天问》问天问地,问历史,有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将《天问》简单地归入文学类作品,那无疑是我们后人对屈原有意无意的再次误读。
从问题的类型看,天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宇宙的起源‘天体的运行、日月星辰的结构提问。第二部分是通过上古历史的回顾,从后羿射日的传说到夏商周重大历史事件的一系列疑问,来探讨人类社会的兴亡与更替的规律。第三部分则是对楚国的命运发出强烈的忧患之问,阐述屈原个人的感慨。
如果说《离骚》突显了屈原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一面,《天问》则集中表现了屈原不倦探索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一面。
让我们来看看天问开篇的三个问题: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天地之始,远古之初,是什么力量主导了这个宇宙形成的过程。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我们谁又能探究这个过程?日月星辰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天问》,实际上可以看到屈原对当时的学术理论、历史是有全面的认知,才会对宇宙的演变、历史的兴亡有着强烈的困惑,或者说好奇心。我们知道,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出身使得能接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他的工作又使得他能接触到当时的政治与学术圈子,《天问》应该首先看作是一部屈原整理的学术论文或者著作,既总结了屈原所了解的学术体系,又反映了屈原对这些不完善的学术理论很多疑问,同时也代表了他对解答这些问题的期待。
宇宙生成是先秦学者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在今天,也是很多科学家在研究的问题,比如大爆炸理论。就生活而言,世界上大多数人可以做到对终极问题的终生不追问,或者说人生完全不受这个问题的干扰。但是也总有些人会在有生之年不断追问这个终极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过,这个终极问题难度之大,以至于人类在启蒙之初,多难以正面解答,只能提出各种猜想式理论,供后人借鉴。
今天我们知道,这种对世界起源的探讨,是离不开物理学的发展。
不过呢,看屈原之后的年中国史,虽然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科学进步,有不同的科学家出现,但是总的来说这种科技上的薪火相传,没有成为历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线索。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后面会和大家一起进一步的探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