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研究
文字整理及图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郑诗宇。
责编:陆凡
年4月11日晚6时,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历史学博士、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文化大学世界文化系高级讲师齐伟德先生线上做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人文大讲堂,应邀主讲题为“先秦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研究”的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学者、学生积极参加。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田洪敏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齐伟德博士简要阐述了东方学在俄罗斯的地位。他表示,东方学就俄罗斯而言并非是一门简单的科学,其对俄罗斯的科学、社会、文化认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齐伟德博士目前所在的东方文献研究所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东方文献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最丰富东方学文献资料的研究所之一。
接着,齐伟德博士介绍了俄罗斯汉学的起源。中俄交流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东正教团在中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东正教团为了传教学习了中文、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等知识,传教士也因此成了最早一批汉学家。
齐伟德博士从俄罗斯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介绍了先秦文学在俄罗斯的翻译与研究。十八世纪是俄罗斯汉学研究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论语》、《大学》等著作和一些关于孔子的文献首次翻译成俄语。冯维辛、昂基列夫、卫列夫清都对《大学》进行了翻译。但这一时期的俄译作品有不少是通过法语、拉丁语作为中介语言完成的。十九世纪是俄罗斯汉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家除了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外,也开始翻译中国历史、思想、文学作品。这一时期重要的汉学家比丘林翻译了四书,东方学家王西里对中国文学做了梳理,发表了《中国文学史纲要》。汉学家波波夫翻译了《论语》和《孟子》,并作了注释。研究先秦文学的除了汉学家之外,还有思想家。如托尔斯泰和小西增太郎。托尔斯泰对儒家、道家思想十分感兴趣,他帮助日本人小西增太郎将《道德经》翻译成俄语。二十世纪是俄罗斯汉学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先秦时期文学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除了文学之外,学者们在文献学、哲学、诗歌等方面的翻译研究颇有成就。比如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阿列克谢夫在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研究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翻译了《诗经》及六朝、唐代的一些诗歌。东方学家休茨基首次将《易经》进行俄译,他对道教、佛教也颇有研究。这一阶段引人瞩目的是诗歌的俄译。在诗歌翻译上,俄国诗人阿赫玛托娃翻译了屈原、李白、李商隐的诗歌;阿达利斯翻译了屈原的《天问》。学者们对以往的研究也作了深耕,《道德经》、《诗经》完成了最完整的俄译。这一阶段翻译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思想重要的汉学家还有嵇辽拉、玛俩文、魏德汉。齐伟德博士在最后表示,俄罗斯汉学有比较发达的传统,大部分汉学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文学非常感兴趣,对先秦文化有造诣的不仅有汉学家,还很多诗人、作家、思想家。
提问环节,齐伟德博士用流利的中文向踊跃提问的师生解答了疑惑,讲座在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