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毅
编辑:千叶飘飘
写在前面:当下,多地都在叙说屈原故事。言及屈原在这在那,历史上诸多名人对屈原流放,也都颇有研究;有的据实发音,有的感觉发声;笔者文中对此不作驳论。况屈原乃世界文化名人,谁不想沾名人之光呢?毕竟时间久远,但屈原流放溆浦那是实情,他在楚辞里有详细叙说。溆浦独有的素材,供他尽情描述。近年来,笔者走访辖区多地,据实考证,写出此文,用故事形式予以表述。不足之处,宽宥为盼!
史料记载: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帝高阳之苗裔、朕皇考曰伯庸。战国未期楚国丹阳(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之后,公元前年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身高9尺(约2、07米),公元前年自沉汨罗,享年62岁,多篇诗歌录入楚辞,为我国最早和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
春晖亮楚楼,阳鸟出东方
屈原祖辈根固,屈原降生,后继有人,皆大欢喜。有灵氛为其先卜,言有栋梁之才;然寅为虎,居山乃为鹰,入街遭犬欺!屈原幼时习文学字,饱读诗书,喜孤静、性倔强、深谋远虑,博闻强记、才华出众、志向远大、真乃国之栋梁!青年时期,又得怀王信任,出任三闾大夫、左徒之职,兼管内政外交,对内举贤任能,提倡“美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齐、魏、楚等五国联盟,让怀王喜之,张仪惊之、庄子服之!此时,为育人才,亲任屈、昭、景三族少师,忙里抽闲,《离骚》记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眭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诗中虽然描写诗人栽种各种香花,但从中不难看出,屈原有巧借育花之名,独行育人之实。试想,一个朝廷大官,在诸侯争霸之混乱时期,谁还有闲心种植百亩蕙之吗?由此不难看出,为了怀王、为了楚国,屈原是竭心尽力的!由于其汉赋楚辞、出口成章,遐迩闻名,未访列国,早已名震四方。楚国年未曾衰败,又一颗新星跃出东方!若王志坚,助屈改革,则楚更强,国有希望!
修法折鹰翅、二贬别郢都
史料记录,楚国地广人多,中原大片地区,以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在当时皆为楚国辖地。为了有效管理疆域,楚国亦实行分封并逐步向郡县制转变;而县尹皆行“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旧臣的后代)”之办法,尽归楚王直管。朝廷其他官员不得发令,县尹有自治权力,怀王以外的官员无权插手。这就存在一个弊端,县尹认王不认丞,使得棘手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当张仪的连横诡计被屈原识破后,他建议楚国与齐合纵,同抗秦国,可保楚国江山永固,屈原所谏之言,楚王一一采纳。
公元前年,屈原担任左徒出使齐国,归来途中,亲眼目睹楚国边境,连年旱灾,土地荒芜、兵疲民困,县尹为减负担,竟将辖区百姓当馿马一般出售;意欲何为?利益熏心缘故。灾不产粮,反要救济,不如当禽兽卖之,既可解负,又可得银;县尹们目光短浅,故而为之!
屈原见之,能不火冒三丈?他怒斥县尹,然县尹鄙之,目光斜视,依然我行我素;但见灾民庄矫的激烈反抗,挥拳击退多人,初露武功时,屈原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但他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而屈原虽为高官,忧国忧民,但年轻气盛,不察廷情、鹰鹊不合、又触及旧规;作为官员,固为好事,如果廷官咸能如此,上下齐心,则国必强矣!然事与愿违,屈原的行为反被县尹当做把柄速报朝廷。言及屈原插手县尹事务,廷官结党营私、又朋比为奸;屈原一腔热血,化为乌有,他想修改宪令,为国而虑,可他不知身后之人,如何虑他之险境,这就为他于廷为官埋下祸根。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早已对他恨之入骨,屈原深陷泥潭,却又不知!此时,一张大网正徐徐铺开,就等他入网。入网容易出网难。其时,秦相张仪又施妙计,重金收买靳尚、郑袖等人,他们昼夜于怀王身旁谗言:“屈有邀功领赏之嫌!”“又随意修改祖宗之法令,乃对宗亲之大不敬也!”又言:“今日修宪,皆为屈原所为,无他,楚王皆不能周!”内外夹击,屈原终于失宠,被怀王罢官,赶出了朝廷!
此时的屈原,误以为楚王是一时发怒,思之不周之缘故。在他看来:“我屈原熟读诗书,心有大谋,为当今英才,我的所作所为,皆为楚王所思,无我,楚国要衰,国家要忘!但我深信,楚王只是一时糊涂,他还会重新用我!”屈原怀着此般心情,自我安慰:“放就放吧!我还年轻,当继续努力,利用这段时间,褪去官服,一边详察他国之情,一边也开开心,他日为王继续尽力!何乐不为?”
由此得知,屈原首次流放后,历代名人,皆对屈原流放地颇感兴趣,大家也对此进行各种研究;或言首次去了汉北、或直接来到江南蛮人之地。那么屈原首次究竟流放何处?年了,谁能一言中的?不能妄论。也不能人云亦云!
在我看来,只能以屈原的楚辞和各地已存风俗文化为据考证了。试想,一个无文化而有远见的庄稼人,他都能在父辈墓前,留下个印记!而一个博闻强记、心怀天下、爱国爱家的大才,担任左徒兼任三闾大夫的世界名人——屈原,他的足迹能不留半点痕迹吗?这是说不通的!
在他《抽思》一文中就记载,“有鸟目南兮,来集汉北!”所以,有众多名人就以为屈原去了汉北,是对是错?笔者看来,如果我是汉北人,我绝对说屈原去过汉北,为什么?“谁不想沾名人之光呢?”可是此文后句“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此时的楚都在鄞都,汉北在鄞都北部一带,如果他在汉北的话,此时他思念国君,想念故土,那一定会说“望南山而流涕”怎么能说成‘望北’呢?如果‘望北’,证明屈原当时应该在鄞都的南部;此文再后句“枉顾南行,聊以娱心兮!”说明屈原当时心情慌乱,南行是为了解闷,让自己开心!说明屈原此时在鄞都以南。文里只有汉北字眼,唯言鸟集汉北,然屈原不喜群居!《抽思》一文或许就是屈原首次流放的心思,哭泣中的深思!他要重新思考:“那些事情做对了,那些事情又做错了,可思来想去,我没做错事啊?”
如果屈原真被二次流放,说明屈原首次贬官的时间不会很长,证实屈原对当时的合纵联横,分析极为透彻;他认为自己不在朝廷,楚王定会亲秦,一旦近秦,则齐等合纵国必定远楚,视楚王合纵意志不坚,三心二意,故远而待之!秦如缓气,必攻楚国。那时,楚王还会启用屈原。就是无史书记载,按照逻辑推理,实情亦会如此发展。可首次流放的屈原,他认为楚王还会用他,所以,他在短暂伤悲之后,一定会激发更大心力,发誓效忠楚王,他要以先王为典,以尧舜为范,多揽人才,广交朋友,细致考察,完善法令,静待东山再起时,再抛爱国一片真心!此乃贤臣之所为,如果初次失宠,就牢骚满腹,怨三怨四,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骂这个讲那个,不可能重整旗鼓。古往今来,忠臣忍辱含垢、委曲求全、比比皆是;就是奸臣遇难,欲求死灰复燃,然心存一线希望,他也会默无声息,独眼旁观、绝不留怨词、伺机卷土重来。而此般情况,一般学者文人,亦或为之,况名人否?由此可知,首次流放后,屈原定会为大事所思,为难事所虑,他绝不会写《离骚》这些诗来消遣,不到伤心处,绝不热泪流!天地万物变化,也绝不是他此时所思所想的,他要藏器待时,乘时乘势,拯救楚国。
这一天,屈原终于盼到!被他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终于露出獠牙向楚国发起进攻了!怀王此时恍然大悟,感觉屈原未讲假话,觉得屈原才思敏捷,深思熟虑、目光如炬、高瞻远瞩;在怀王看来,屈原虽恃才自傲,但从联齐到会盟五国,楚王为盟主来看,楚廷有了屈原,楚国才鹤立鸡群,虎狼秦国,未敢犯境。没了屈原的楚廷,只有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廷官们结党营私、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怀王早已察觉。没了屈原的鼎力辅助,楚王愈加优柔寡断,朝令夕改,军不备战,民不聊生,引来诸国不满。当秦昭王发兵秦楚边界武关(陕西商洛一带)时,楚军不堪一击,损兵折将5万,丢失城池。楚王更察觉,大事来临,令尹等官员一筹莫展、惊慌失措;此时再多的细腰女,也缠不住楚王那焦急的心了!再不启用屈原,楚国定被秦国所灭。
危急时刻,屈原二次被召,重回楚朝。议事廷上,王问屈原:“秦又攻楚,屈卿有何退敌良策?”屈原回答:“联齐抗秦,再修法令!”史书记载,屈原这次谏言,仅为三闾大夫,三闾大夫主管宗教事务,负责楚廷屈、景、昭三姓人才培养。怀王继续询问,屈原再次答曰:“还要内养贤士,广招贤才,不分亲疏,训练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