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斗导航天问一号,今天开幕的工博会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作为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首个线下举办的国家级工业展会,如期举行的工博会无疑为全球制造业搭建了一个深度对话合作的平台。

9月15日上午,以“智能、互联——赋能产业新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在上海正式开幕。

本届工博会展览面积24.5万平方米,设有9大专业展,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家企业参展。据不完全统计,将有近项新技术新产品首展首发,而上届工博会,这一数字是多。

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在国家会展中心6.2H馆中国科学院展区,“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展品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该展品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届工博会中唯一特别大奖。

这个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创新成果,采用框架面板结构、单独星敏感器定姿、高功能密度综合电子架构等技术,打造了“中国科学院导航卫星专用平台”,有效增强了卫星的适应能力和可扩展能力。

据中科院上海分院介绍,该成果拥有三大突破:突破了基于相控阵的Ka星间链路技术,实现了“一星通、星星通”,解决了制约北斗全球组网的瓶颈问题;突破了高精度时频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系统运行连续性难题,为实现全球系统信号的高连续性奠定了基础;突破了卫星自主诊断恢复技术,实现了在没有地面支持的情况下卫星进行自主健康诊断、故障隔离和恢复功能等。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北斗三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已经不单单是满足客户需求,而应当是创造需求、引领需求。“比如我们的北斗就是为了造福全世界的人民,这也和我们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一致。”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在交通运输、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应用。林宝军指着手机举例说,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里,目前约有70%以上的手机能够使用北斗服务。

距离中科院展区不远处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区,“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也吸引了不少观众。

目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于年7月23日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火转移轨道。截至9月15日0时,探测器的地火旅途已经持续了54天。在经历了发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轨道修正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正以每天约4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目前距离地球约万公里,各分系统工作状态良好。

54天,万公里,约是地月38万公里直线距离的44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需要在遥远深空照顾好自己,并确保前进方向正确。这对于承担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的环绕器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来说,就要解决诸多难题,比如引力干扰多、飞行速度大、通信时延长、链路衰减大、一手数据少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火星环绕器副总设计师朱新波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在引力干扰方面,地月系统中卫星受地球引力影响占绝大数,而本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在地火转移阶段中,火星环绕器受到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引力的共同作用,尤其是以木星星系、土星等为代表的天体对环绕器带来的干扰力会在7个月的地火转移过程中对环绕器的飞行轨迹、速度产生并积累巨大影响。

同时,火星环绕器飞行速度较大,并且长时间内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需要依靠轨道修正与深空机动对轨道进行修正。”朱新波说,8月2日7时,火星环绕器进行了第一次轨道修正,对飞行方向及速度等多个变量进行了修正。

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供图

此外,6.2H馆还展出了“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展品。

科技攻关成果

除了国之重器,同在6.2H馆的“创新科技馆”展区也展出了不少抗疫展品和和产业转化的成果。

记者看到,这个由科技部和上海市科委组织的“创新科技馆”,设有主题展区、科技展区、技术交易展区和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几个展区。

在中心主题展区,展出了本次抗疫过程中众多上海科技攻关成果。比如,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JSJS(重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单克隆中和抗体注射液),是国内最早进入临床阶段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也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临床试验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

在“创新科技馆”的另一侧,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旗下的上海市功能型平台首次集体亮相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展区,展示了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上海实力”。

上海市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平台是上海首批功能型平台,通过设计开发芯片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及人工智能行业。而且,这个平台也能在公共服务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为科技团队及企业家提供专家支持、行业资源并对接各类型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上海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执行负责人,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慧对记者介绍,作为上海松江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共同建立的平台,这个平台专注于低碳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目前,很多高校可能只有和实验室相关的一些仪器设备、研究内容,通过我们这个非营利性的公共科研平台,能够把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研发推向产业化。”王慧说,另外,如果高校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通过这个平台也能引入一些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对技术进行商业化推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