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企业家
到任两年,周育先正在带领中国建材努力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
到任中国建材董事长两年,周育先仍然不太喜欢强调个人风格。
“不必清晰界定公司在我到来后改变了什么,我希望公司更加理性、更加开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周育先说。
更加开放的表现之一,是“好朋友”越来越多。年,中国建材与中国石化、中国绿发、中国信保、宁德时代、金风科技、三一重工等知名企业都有深入接洽,越来越多的企业前来寻求战略合作。
中国建材是一家拥有良好基础的公司,在执行力、竞争力、研发实力、混合所有制、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好的传承,“公司要有好的传承,如果发现缺陷,就去修改完善。”周育先说,“公司是动态变化的,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也是发展过程中随着形势变化产生的新问题。”
年12月,中国建材被国资委确定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之一。周育先提出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树立管好股权的理念,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从建筑材料向综合材料、从本土市场向全球布局“三大转变”。
“两年来,公司在战略引领、资源配置、资本运作、风险防控、加强党建等方面,努力调整适应这一转变。”周育先说,中国建材正在培育升级出一系列崭新队列,其中包括正在演变出第二增长曲线的基础建材,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材料,还有一个个奔赴资本市场的创业公司,更有将其推向舞台中央的幕后团队。
“把水泥培育成环保型产业”
中国建材是全球产量最大的水泥公司。
水泥、平板玻璃等大宗建材业务在中国建材是基础建材板块。这一板块属于投资拉动型行业,随着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放缓,建材行业的增长水平也趋于平稳。只有那些科研、资本、管理、创新能力具有优势的企业,才能抓住供给侧调整的机会,做到强者恒强。
周育先说,中国建材有八家水泥公司,在战略布局、生产线、资源获取、效益等方面仍存在整合空间,能够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整体价值,对社会做更大贡献。
他到任后就启动水泥板块整合工作,第一步把5家公司整合在一起,等到合适时机,再统一整合到一个平台。年,水泥板块整合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天山水泥重组获得证监会通过。
除了整合,水泥板块还面临减碳的挑战。周育先说,碳达峰只是时间和峰值的问题,但碳中和却非常不容易。
水泥碳排放包括燃料和原料两部分。燃料端可以通过集团旗下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余热发电、储能项目等降低碳排放,通过打造零外购电矿山、零外购电工厂,实现节能降耗。中国建材已经开始零外购电项目试点,成熟即推广。原料端的碳中和难度稍大,据周育先介绍,以目前国际研发水平看,全部替代现有原料的可能性很小,这就需要一方面研发替代原料,另一方面通过碳捕集、碳提纯、碳储存等路径实现减排。
年5月,中国建材集团首个玻璃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计划于年初投运。目前水泥窑也启动了可研。
另外,中国建材还在通过资本运营布局碳达峰、碳中和项目。
自疫情以来,因为水泥板块在消纳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方面的作用,各地政府都希望在当地建设的水泥生产线加大消纳力度。周育先说,“我们应该努力把水泥行业培养成环保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而且把它变成城市标配。”
例如中国建材所属中材安徽水泥窑无害化协同处置项目,在巢湖市日处理生活垃圾约吨,年可处置约18.25万吨生活垃圾,可节约原煤2.28万吨,节约原料约1万吨,碳减排7万吨,每年节约填埋土地30亩。而中国建材目前建成这样的水泥协同处置生产线36条,年处理城市固废、生活垃圾万吨,减少填埋用地亩。
过去人们对基础建材有“傻大笨粗”等刻板印象,周育先正在推动基础建材更加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
尽管把水泥放在了基础建材板块,但周育先一直不认为它是传统产品,因为百年间没有什么材料在胶凝性能方面取代水泥。而且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因为工艺水平、环保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在不断创新提升,排放指标、能耗指标也做到了全球领先,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竞争力。
国际化最重要的内容是标准国际化。中国建材旗下的技术服务板块在国际化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经向国际输出了十项国际标准;不能一步做成国际标准的,也要将其转化为所在国国标。
尽管存在全球化逆流、中美摩擦、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但和平与发展的大形势下,周育先认为,“一定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行动迎接开放的世界。”
他告诉《中国企业家》,中国建材基础建材领域的国际化指数还不高,在人才、资本布局、销售收入国际化方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水泥板块也有望通过国际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新材料的发展是顺势而为”
做大做强新材料板块是中国建材的战略方向,越来越多新材料正在实现技术突破与工业化量产。
新材料的队伍中,不仅包括石膏板、涂料、防水材料等成熟建材业务,也包括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科工、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的卡脖子材料。
比如:应用于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打造“无缝大坝”的低热水泥,为盛放新冠肺炎疫苗的玻璃瓶研发的5.0中性硼硅玻璃,解决国产大飞机机身的高强度碳纤维,5G芯片超薄封装材料,为“天问一号”提供的巡视器和环绕器材料,为“嫦娥五号”配套研发的耐辐照滤紫外石英玻璃、高纯耐辐照石英玻璃和光掩膜石英玻璃,首片8.5代大屏幕TFT玻璃,全球第三家用热等静压烧结技术自主研发生产氮化硅陶瓷轴承球,锂电池隔膜,85米长全玻纤海上风电叶片,氢能储运关键材料等。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只靠“一招鲜”就可能吃遍天下,中国建材却通过科研、人才、管理、资本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到了产品创新层出不穷。
周育先说,新材料的发展是顺势而为的过程。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建材旗下26个科研院所几十年如一日积累起来的研发实力,另一方面在于国家现阶段对新材料需求的增加和资本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