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中秋节,又是阖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好日子,中秋夜晚,在月光的沐浴下,大人们又开始和孩童们讲起“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许多人小时候总是会望着天空中那轮圆圆的月亮,想着里面是不是真的住了一个仙女,仙女是不是还有一只可爱的兔子,想着月宫应该是什么样子,想着自己能否去月亮上看一看。年幼的我们,对未知充满好奇,渴望着去了解那些我们不曾看见过的新奇事物。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国人民都不陌生,但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的版本,就是不知道大家听得都是哪一个版本了。不过在说故事版本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与嫦娥有关的一些小知识,毕竟她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还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也曾被放在许多诗词歌赋之中,因而也具备很高的审美价值。人类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总是充满敬畏的,古人看天,星星月亮在天空发光,却不知来自何处,于是自然而然的发挥想象,创造了许多与神有关的故事,“嫦娥奔月”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反映的其实是古人对于日月星辰的崇拜与追求。据说与嫦娥有关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归藏》里,其中有云:“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后来传到民间,就渐渐地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故事版本,这个故事在西汉的《淮南子》中也有简介,东汉的高诱还对这个故事作了注解,云:“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其实关于嫦娥的身世也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她是帝喾的第四个妃子常仪,但又说这个故事出自帝喾之子帝尧的时代,且常仪死于帝喾之前,所以常仪不是嫦娥;也有人说她是仙女皇娥,少昊,即白帝之母,不过皇娥的故事与嫦娥奔月并不相符,于是也被排除了;但更多的还是说嫦娥是帝喾之女,帝喾和常仪生养了两个孩子,男孩是帝挚,女孩就是嫦娥,这种说法在《山海经》中是有所记载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里读羲为娥,后来就演变成了嫦娥奔月。我们都知道嫦娥是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要来得不死药才奔月的,但关于奔月的原因有很多的说法。最典型的一个就是被逼无奈了,说是后羿射日后将求得的不死药交予嫦娥保管,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不在,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被逼无奈,危急关头吞了药就飞升了。后羿知道后就摆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嫦娥,当地百姓知道后也纷纷在月下摆香案,这也成了后世中秋拜月风俗的最初由来。还有一个版本是说嫦娥求仙心切,得之了后羿拥有不死药,就趁着后羿外出不在偷吃了药,之后就奔月了。这个版本的说法将嫦娥体现得太过自私,所以不如前一个版本普及,可能是不符合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吧,《淮南子》里说嫦娥在奔月之后变成了捣药的蟾蜍,可能就源自与这个版本,倒是符合善恶报复之说。有自私自利的嫦娥,就有美丽善良的嫦娥。有一个流传很少的版本说后羿是远古时期的有穷国国王,虽力大善射但性格暴戾,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是民不聊生,嫦娥害怕百姓会受到后羿长期的残暴统治,就偷吃了仙药飘向了月宫,但历史记载中后羿并不是有穷国的国王,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可考的。屈原的《天问》里还曾写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这倒是说后羿不忠,出轨于河伯之妻洛嫔,都这样了,嫦娥一气之下就奔月了。嫦娥奔月作为我国最经典的民间传说之一,其中蕴含的必定是正面的精神,大部分的说法还是在称赞美化嫦娥,这体现的是中国百姓对于美的追求。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对嫦娥这个人物进行艺术加工与创作,直到现在,还经常会出现与嫦娥有关的艺术作品,主旨永远是与嫦娥奔月相关的,但又多了许多艺术家与文学家的想象,这就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与形象了,也多了更多的人情味儿。《西游记》里写嫦娥奔月,还将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被贬放入了这部小说里,对整个故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李白《把酒问月》,也曾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更是直接以《嫦娥》为题,留下“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种经典名句。在现代,人们也将嫦娥作为原型,创造出了许多的艺术形象,每个嫦娥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故事,我们国家在嫦娥形象上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所以才有了以“嫦娥”为名的探月工程。中秋是个好日子,天也凉了,月也圆了,桂花也开了,一切都是很美好的样子,我们坐在院子里赏月亮时,不知嫦娥是否也在月宫中望着人间,羡慕着团圆,或许她也早早下凡,去寻后羿团圆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