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因腰疼卧床休息的叶培建院士,早早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落地了,心就放下来了。再看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精神状态很好,进入了医监医保车,这时候完全放心了!”
从事航空工作54年,中国航天的每一步探索,叶培建几乎都参与其中。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颁发“人民科学家”奖章。“这个称号非常崇高,是人民给我的!我还要多做点事情,争取再立新功。”叶培建说。
这不是一项可成可败的科学实验
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上一秒还沉浸在紧张气氛中的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内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在央视拍摄的前方画面中,叶培建院士红着眼睛鼓掌的镜头令人动容。
鲜为人知的是,刚鼓完掌的叶培建,突然发现自己腰疼得无法站立。连日来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的大脑,那一刻似乎才意识到身体的存在。
从“资源二号”到“嫦娥一号”,从圆梦月球到逐梦火星,叶培建院士坐镇现场,见证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瞬间。
有他在,“发射不紧张、队员吃得香”——作为许多航天人口中的“定海神针”,叶培建每次都显得很平静:“我有一种心理,我们应该成功。我们的工作做得很细,比如嫦娥四号光故障预案就做了几百个,能考虑到的问题我们都演练过。”
当“嫦娥五号”返回舱降落伞徐徐展开时,叶培建对身旁负责研制降落伞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所长陈虎说,你的任务完成了。“没等返回舱落地,我出大厅喝咖啡去了。”叶培建告诉记者,那一刻,嫦娥五号立项、研制、攻关、延迟、发射等景象一一掠过脑海,他的心情十分轻松喜悦。
相比嫦娥系列,等待“天问一号”“落火”的空气则有些凝滞。火星距离地球太远,通讯会有约20分钟的延迟,屏幕显示已到“开伞”时间,但却不知道结果如何。“现在是死是活都定了,只是我们不知道。”大厅里,叶培建语调平静,但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内心的煎熬。
火星降落环境不同于地球、月球,没有一手数据,相当于在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步步摸索,着陆的一系列动作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错。在“落火”前一天晚上的战前动员会上,叶培建一段简短的讲话感染了很多人,他自己也是满眼泪花:“做好了,我们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做不好,罪过大啊!”
在叶培建看来,面对当今世界局势,“探月”“探火”的意义远远超过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力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崛起,这不是一项可能成、可能败的科学实验,“我们只有一条道,做好已策划的每个动作、每件事,我们一定会成功!”
不能因害怕而放弃做更难的事情
“打一个成一个”“成功就是硬道理”这样的观念有时会影响科技创新的步伐,但在叶培建的身上,“保成功”和“勇创新”并不矛盾。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系统工程,探月工程自年启动以来,已经“七战七捷”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不能因为谨小慎微,就不敢下“先手棋”。
“嫦娥一号”立项时,叶培建带领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团队,做到了60多项自主创新。在研制过程中,叶培建对质量控制达到“捕风捉影”的程度。他常说:“脑子里存在的问题都想到了,但是不是还有没想到的问题呢?我认为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叶培建举例说,发射场测试时,一位工人发现一个高频插头的五扣的螺母松动了一扣,为了这个事情,整个卫星拆掉将所有螺钉螺母检查了一遍。“这个你不仔细摸就摸不出的松动,可能导致卫星通讯中断,航天真的是差一点点就失败。”
“应用型卫星,要花主要精力保成功,而探索性的创新,我们必须有梦想。”叶培建这方面是出了名的“倔”,他认定有理的,决不让步。“嫦娥二号”“嫦娥四号”的突破性进展,就是在这样的据理力争下实现的。
一段时间内,“嫦娥四号”如“嫦娥三号”一样继续在月球正面软着陆的观点占了上风,因为这一方案安全、有把握。叶培建则主张做更难的事情——飞向月球背面。全球还没有哪个探测器落在月球背面,但月球背面的地质、资源、天文环境都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他的坚持延缓了“嫦娥四号”相关动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叶培建的观点被接受,方案中增加一颗中继卫星,保障“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通信。
近年来,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默默为年轻人撑腰。他说自己特别“护犊子”,每当年轻人拿不定主意,他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大胆判断,虽然这也将可能失败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叶培建说,自己可以为年轻人“扛压力”“担责任”,“我有帮助他们、支持他们的义务”。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当天,一张照片“火”了。就在成功“落月”的那一刻,叶培建静静走到“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的身后,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露出温暖的笑容,此时的张熇再也忍不住眼泪,两代“嫦娥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此时无声胜有声。叶培建说,他们遇到的挫折、内心的紧张和释放,自己全都明白,如果一定要说点什么,那会他只有一句话——“你们干得很好”;如果再多说一句,那就是——“你们将来会干得更好”!
“提前做的工作”永远在路上
被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后,除了讲课,叶培建有时会去宿舍、食堂跟学生们聊聊天。“我们航天人也会面临收入、职称问题以及家庭、生活问题。”叶培建说,但当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所冲突时,航天人总能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有记者曾问叶培建,当年从国外回来,就没有过思想斗争?“提这个问题就小看我了,我从来没有考虑留在国外,国外再好,我也要回来。”叶培建说。
上个世纪90年代,深交所曾以40万元年薪聘请他,却被当时只有元月薪的叶培建一口拒绝。出生于军人家庭,叶培建心里铭记着“落后就要挨打”,对他来说,从事航天事业“金不换”。“回过头看,就算10年挣万,而我这10年干了什么呢?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实现‘三星高照’,树立了‘嫦娥一号’这个里程碑,要你们选,哪个值?我认为我的选择是对的!”
叶培建的作风一向雷厉风行,在院里,只要是他主持的会,没有人以任何理由迟到。叶培建自己也从不迟到、从不拖会,在发射场开动员会,哪怕是领导讲话他都拉得下脸“卡好”时间,绝不拖延。“在国家重大专项工作中,我们定的计划时间不拖、指标不降、经费不超,这与整个探月团队守时守纪律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叶培建充满自豪。
年是加速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再过几年,大家还会看到‘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叶培建告诉记者,我国已开始相关研制工作,去月球背面近南极地区探测采样、寻找水、建立科考站,将月球作为我们走向太空的中转站。“我们中国人要去月球,一定要去,一定能去,要早去!”叶培建说,登月的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展开,只要下决心干,年前后中国人将会登陆月球。
“我们还要对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与小行星进行探测和采样,要探测木星、太阳系其他行星,在太阳系远处越走越远……”叶培建笑道,航天人一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田里”。
长期从事空间技术研究,导致叶培建腰痛反复发作、不能久坐。即便如此,他每天仍保持自己的工作节奏,正瞄准多个前沿方向开展研究。“生命不止,战斗不止。”叶培建说,朝着璀璨星空,我们想得要更远一些,步子迈得要更稳更快一些。
转载自交汇点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