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天问 >> 天问名言 >> ldquo高冷rdquo变ld

ldquo高冷rdquo变ld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太空出差三人组今天回家啦!本期小牛工作室特邀深耕航天报道领域的中新社记者郑莹莹,请她为大家开讲“太空新闻课”。

▲视频为嫦娥五号探月之旅模拟动画。(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那一刻超燃!

远程“码字工”第一次看发射

第一次看火箭发射,是在海南文昌被誉为上佳观测点的海滩上,借着休假旅行,顺路去打了个卡。到了文昌的海滩上,我惊呆了,发射前夕,车流、人流、小吃流在此早早集结,小帐篷、野餐垫、“长枪短炮”纷纷就位,远处便可看到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发射塔架轮廓。

▲一早便搭好的帐篷,远处就是发射塔架。

即便在“外场”,还是让人感觉棒呆了。与就近、远道而来的航天迷们同场,远程发了多年稿子的我才发现,原来航天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离大伙儿这么近。在当地,我碰到一位师傅,他是土生土长的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人。他的家原本在如今的文昌航天发射场内,几年前搬迁而出。他还记得年文昌第一次发射火箭时,一声巨响,周边居民有的“吓”得不知所措。而今,经历多次发射,居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长枪短炮”架起。

用他的话来说,第一次发射的时候,海滩上挤满了人,大家都跑去看;现在听说半夜的发射,本地人都懒得摸黑爬起来看了。尽管如此,海滩上还是很多人。因为会提前封路,来看发射的人们有的早早就从海口驱车抵达,人们在这个不设围墙的火箭发射露天观看点,面朝大海,搭上帐篷,架起相机,只为守候火箭“一飞冲天”的那个壮观瞬间。而那一刻,人们抬头仰望的,不仅是“中国航天”奔往的浩瀚宇宙,还有中国人崛起的“强国梦想”。那一刻超燃!我们的心中:厉害了,我们的国!我们骄傲!▲夜幕中等待发射的“帐篷族”。

在地方只能“打酱油”?

“配角”也要有“大局观”!

上海航天的“探月嫦娥”、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玉花曾说,航天是系统工程,上百家单位、上万个人在做一件大事,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这里。航天报道也是这样,在这个系统工程里,我可能只是一个“打酱油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当配角的乐趣,有时候还能自我“庆幸”:还好没有成为顶梁柱,不然得经常熬夜,时常头秃,鸭梨(压力)山大。跑航天5年多,上海虽没有发射场,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坐落在这里。因此,即便是“酱油工”,站在地方,心中也需有大局,做好报道。从地方角度看,有时候内容被过于放大,需要我们放到全局的“大镜头”里再过滤一遍,以选取更合适的报道切入口。

▲图为“天问一号”探测器“乘坐”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奔太空。(张阳 摄)

每逢有航天事件,我便总会与总社航天口记者先沟通,从中选择一些新闻点进行合作。虽远程“遥感”作业,但时不时能在发射刷屏新闻中占据一点点位置。在总体报道的背景之下,各地航天院所也有相应的新闻热点亮点可挖掘。比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时,上海航天着重围绕“多面手”环绕器展开报道。为何选环绕器?首先,它有分量,约5吨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次,它有特点——“一器分饰多角”,它是飞行器,约7个月的飞行过程中,将着陆巡视器送至火星着陆轨道;它又是通信器,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后,环绕器作为通信器,为着陆巡视器建立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链路;它还是探测器,通信工作结束后,环绕器作为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视频为“天问一号”探索之旅模拟动画。(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又如,年3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地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三星串联”乃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首创构型,自年长征四号乙系列火箭首次采用起,这种“冰糖葫芦串”的构型已实现10次成功发射。从大处看,是否可以深入解读一下?记者赶紧联系上海航天方面,找到当时正在酒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助理梁艳迁,通过电话采访,补充解读了这一发射的看点。“三星串联”的首创构型是从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开始的,这一构型不仅让搭乘火箭的“大卫星乘客”更便利,不需要严格限制乘客的“体型”,而且让乘客还能拥有自己的“小单间”,给卫星设计腾出更多空间。这样一解读,“三星串联”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图为年3月13日10时19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孙公明摄)

记者也是读者!

“高冷”航天也能“生动”

年5月29日,“太空快递员”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8小时后就和天和核心舱对接上了,让网友惊呼“太空快递”太快了,“我买的东西还没到,一觉醒来,太空快递已经抵达了。”

中国是继美、俄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作为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的“红娘锁”(对接机构)在业内有一定分量。技术固然重要,但“交会对接”一词过于专业,怎么科普?

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是一名读者,寻思着怎么能让高冷技术有趣点,于是就想起此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时,曾采访过上海航天的专家,虽然专家已调其他任务,但科普内容还在,因此增加了“太空搭积木”背景内容,再用“约会”“太空之吻”等稍形象的词语,帮助读者理解“交会对接”的精彩故事。

▲图为年5月29日晚,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吴佳栋 摄)

再如,“上海造”火箭经常在发射任务中亮相,但这些火箭很多都是“老将”,怎么写出新意?

比如,“金牌火箭”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又一次送卫星上太空时,记者配合发射主消息,补充采访了该火箭的总指挥谈学军,了解金牌火箭如何扛住“航天折翼期”失败不起的巨大压力,取得三连胜,而后再频送网红卫星,并勇闯国际市场的故事。虽然不是每次都适合盘点火箭“成长史”,但时不时给“旧瓶装新酒”,有助丰富新闻事件,让“酒”更“香”。

凌晨发射:消灭的不是脑细胞,

而是瞌睡虫!

航天任务不少是在深夜凌晨发射,除了考脑力还需要拼体力,如“太空快递员”天舟二号,就“熬”了两个凌晨未发射,而后终于在年5月29日20时55分发射成功。

虽然也曾“埋怨”天舟二号“童鞋”这频频“熬鹰”,但相比动辄40多个小时不眠的航天人,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说苦。

跑航天新闻,时常需要“夜猫子”的灵魂体质。依稀记得,有几次在电脑前“点头如捣蒜”,还有时,需要上一排闹钟才能把自己在凌晨时分叫醒,但与瞌睡虫作战的同时,还是希望自己做个有时效的航天新闻人。而分社对航天稿件也十分重视,无论是凌晨还是深夜,只要有稿子,分社签稿人都鼎力支持。

▲视频为“天问”携“祝融”成功落火模拟动画。(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联合制作)

这几年,中国航天发射相当火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自年7月开始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于年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于年拉开,年是空间站建造决战决胜之年,根据任务安排,年将组织实施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生逢中国航天高速发展时代,作为新闻人,以文字见证每次腾飞,我们笔下有自豪。

作者:郑莹莹策划/编辑:宋怡霄

推荐阅读:

从“小白”到专家!央媒名记倾囊相授“晋级攻略”

教程!手机也能拍春日风景大片~

官媒篡改世卫报告?别急,读读原文再评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