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切实感受到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音频:进度条00::02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
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环球资讯广播年特别策划“遇见中国”,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
他,是埋头于实验室瓶瓶罐罐间,满头白发、身穿白大褂的化学家。他,是孩子们眼中的“魔法师”,行走中国为孩子科普化学。他就是来自英国、扎根中国26年的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戴伟。在中国的这些年,他和中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又对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有着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戴伟“遇见中国”的故事。
“洋博士”戴伟
“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一个是中国。”
戴伟出生于英国伯明翰一个教师家庭,在牛津大学读到了博士。年,一次来中国的机会,让他从此与这个国家结下不解之缘。
“哇!我终于有机会去中国,所以我年我去南京开会,开完会我一个人出去旅游,我去苏州、去杭州、去上海,让我确认中国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我想多了解,所以我决定要经常再来。”
日新月异的中国释放出的巨大发展潜力,更是吸引着戴伟每年都到中国参观访问。
每次回忆起来,戴伟都会说:“如果我当时没有来中国,还是留在英国,我现在肯定会后悔。来了中国以后没有后悔!”
年,在北京化工大学的邀请下,戴伟辞去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化学系教学委员会主席职务,来到了中国。
戴伟给孩子演示讲解化学实验(资料图)
在戴伟看来,如今的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环境得到了巨大提升。尤其最近十年间,中国还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戴伟与同一团队的段雪教授合作,共同开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层状及层柱结构材料研究。
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戴伟是发言的7名科学家代表中唯一一位外籍科学家。他不仅畅谈了定居中国二十多年所见证的“外籍人才的‘中国梦’”,还分享了他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戴伟说:“之前,很多外国人认为他们来中国是帮助中国,国际合作就是一个单行线,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是一个双行线,所以每次来自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的老师或者学生来我们实验室,他们都会说:‘每次来,我们也有很大的收获’,所以现在都是优势互补。”
戴伟给孩子们做化学科普(资料图)
中国人对科学的热情,也让戴伟的目光从化学实验室拓展到了中国各地。年开始,他积极为青少年做科普实验展示,在中国各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他的神奇化学实验,总是让孩子们不断惊叹。然而,他却觉得“讲课越来越难”。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戴伟:“现在中国孩子们能得到很多知识,我线下讲课,吃了一惊,为了孩子的年龄我简单介绍化学原理,但是有的七八岁的孩子说:‘戴博士,这是氧化还原反应!’孩子们知识范围越来越宽,讲课越来越难,当然这是好事。”
在中国科技馆为孩子们做现场科普展示时,戴伟总能看到这里陈列着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结构验证件实物。他说,中国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上进行的“太空授课”,不仅为青少年们带来生动的科普,更展示了中国航天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戴伟说“中国的科技发展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在火星有天问一号,在月球有嫦娥五号,还有天宫空间站……这些都有快速的发展。中国现在在很多科学领域是世界领先的国家,所以很荣幸有机会参与科普实验的传播。”
戴伟和中国孩子们在一起(资料图)
这几年,戴伟还开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戴博士实验室”。
视频中,满头白发的“洋教授”用流利的中文,现场演示和讲解一个个新颖、有趣的化学实验……戴伟的短视频账号在短短几个月就吸引了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甚至达到万次。在他看来,是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帮自己的科普短视频走进了“千家万户”。
戴伟说:“网络成为一个宝贵的工具,现在我经常去农村,在朋友家就发现我的信号也这么好,跟北京是一样的。恐怕在英国不是这样,我英国有些朋友他们说,在家里他们把手机放在窗户的外边才能有信号,但是在中国我经常发现在农村有非常好的信号。”
如今,戴伟很享受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他喜欢看化学反应的发生,更喜欢感受发展变化中的中国。
戴伟:“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变化,因为中国不管在哪个方面,在科学、在生活中都有快速的变化。这个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变化。对我来说,如果每天不一样,每天有新的经验、有新的机会就适合我,所以我在中国发展这么快,真的天天有新的机会。所以为什么我觉得来中国是对的,因为每天都不一样!”
戴伟今年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他说,自己退休后,还要继续留在中国。“非常喜欢留在中国,今年荣幸得到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在我心里也是很大的荣誉,中国愿意颁给我,我很感动。”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官方发布中国外交政策
权威阐释中国立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