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祭的文化下,南国的楚音中,是屈原的九歌

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说明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九歌》是夏启得自于“天”的。可见,古《九歌》与夏时的祭天活动有关,它应该是祭祀歌谣。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后保留了下来。从现存的《九歌》看来,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的痕迹倒并不重,《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歌》中,《东皇太一》为至尊之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楚地以舜妃娥皇、女英附丽在她们身上),《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属于人鬼。

《九歌》中最多最动人的还是对人神情感的摹写,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世贞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

《湘君》和《湘夫人》用以迎接湘水神的降临,通篇描写了巫与神双方复杂的情感状态。

“横流涕兮潺浸,隐思君兮陫侧”——《湘君》“沅有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无论是巫还是神,他们都怀有十分真挚的爱情,但是别多聚少的经历又使他们变得很脆弱,所以,在希望和绝望的交织中,爱情表现得如此缠绵哀婉。

《天问》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所谓“天问”,就是列举出历史和自然界一系列难以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这在中国文上是罕见的。简短而一问到底的句式,节奏明快而强烈,能有效地宣泄积久的激情,这也是《天问》的特点。

《天问》虽然记事庞杂,思想倾向却很明显,尤其是在涉及天命和历史盛衰时,很能显示屈原的现实政治态度。如《天问》云:

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意思是遭到放逐在山洞里隐藏,对国事还有什么话好讲!楚王追求功绩兴师动众,国家命运如何能够长久?楚王如能觉悟改正过错,我对此又何必多说!吴王阖庐与楚长期争战,为何吴国能经常获胜?为什么在村头丘陵幽会,淫乱私通生出子文?我说堵敖在位不会长久,为何成王杀了国君自立,忠名更加显著?

屈原的一腔怨愤,在一连串的问号后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他那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感受到他的失落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弃放,对理想的道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等,而且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圣洁,激动人心。中国古代神话由于种种原因,传世较少,而《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离骚》《九歌》《招魂》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缥缈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为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所学习和继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