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飞向火星的297天,长五人在

左秋红科技日报记者付毅飞操秀英穿越漫漫星河,跋涉天,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年7月23日,长征五号火箭在万众瞩目中点火升空,成功将“天问一号”送入地火转移轨道。中国探火,启程!从地球到火星,这是一段跨越星际的奔跑,而长五人的奔跑也始终没有停止。3次发射3步跨越不到天里,长五系列火箭携“天问一号”冲天奔火、助“嫦娥五号”九天揽月、送“天和”核心舱太空建站。3次发射,3步跨越。其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从地月系到太阳系,我国的深空探测正在一步步走远。这次任务,长五火箭飞出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新速度”“新精度”。对长五人来说,它还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长五火箭第一次执行工程应用发射,标志着长五火箭正式服役。火箭院院长王小军介绍:“长五火箭投入工程应用,将有力支撑国家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对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作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长五火箭让我国火箭运载能力跻身世界第一梯队,也让我们对探索浩瀚宇宙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争分夺秒接力奔跑一枚长五火箭从无到有,需要6个月,如果全年无休,一年可以总装、配套并实施两次发射。而一年的时间里,长五系列火箭共实施了4次发射,一年半间,五战五捷。不是超人,他们却跑赢了时间。去年大年初六,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长五B火箭首飞任务先头部队就“逆行”踏上了去往海南的航班。当时,中国航天两型火箭相继失利,两颗卫星在轨失效……面临着“不能再失败”的严峻形势。在这样的紧要关头,由哪个队伍来打响“触底反弹”第一枪?长五团队挺身而出。危机当前,考验一支队伍的胆力,也检验一支队伍的实力。年5月5日,长五B火箭用首飞成功扫除“阴霾”,扭转了中国航天面临的不利局面。来不及庆祝,长五遥四火箭地面设备恢复人员第二天就投入到了下一发任务当中。这时,距离“天问一号”的发射仅剩两个多月,如果不加速快跑,错过了窗口期,中国的探火计划就要推迟26个月。为抢进度,他们白天“见缝插针”,晚上“废寝忘食”,一直干到夜里12点。海南文昌正值“桑拿天”,就算什么事都不做,待在户外都会大汗淋漓。每天,他们皮肤晒到掉皮,衣服全部湿透,身体严重脱水,甚至靠喝补盐液维持。主管发射台恢复工作的徐铮肾结石发作,可手里的工作没有停。那几天,他是靠止疼药扛过了一波又一波的剧痛。送完“天问一号”,已是7月底,大半年就在这样的争分夺秒中度过了。这时,“嫦娥五号”以及“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任务又接踵而至,长五团队面临的是停不下来的“接力战”。年仅26岁的徐文晓是第一次担任总控系统指挥。地面设备恢复完后,系统其他人员返京,他只身留在发射场,负责单元测试间测试、总控网的交换机日志判读等工作,常常“狂敲键盘”到深夜。进场前设备装车时,他不小心扭伤了手腕。可为了亲自验证设备运行状态,他带着测试工具爬上15层塔架。其实,从年10月至今,很多队员连续18个月一直奋战在发射场,经历了5次任务的洗礼,他们陪长五的时间,比家人都多。前方挥汗如雨,后方也是马不停蹄。长五团队是一支队伍负责长五和长五B两个构型。一发火箭在发射场发射,另一发火箭就在总装总测,研制团队兵分北京、天津、文昌同步开展工作。正常情况下,总装一发长五系列火箭芯一级,最少需要16个人,而人员紧张时只剩9人。虽然长五B火箭与长五火箭结构略有不同,但是关键点、难点基本相同。张学伟负责调度工作近6年,对关键点、难点了然于胸。他利用3天时间,就编制出一张包含千余项工作内容的生产计划表,千难万难,后墙不倒。发动机向来是火箭总装中的重中之重。从总装第一台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开始,装配人员就对工作流程进行了精细梳理,并在一次次发射中不断改进,直到长五B遥二火箭发动机的总装,装配手册已经全面改进过4版,装配工序也更加细化。精准施策、科学排产,为一发又一发火箭的滚动生产、总装按下了“加速键”。“把不忘掉长五遥二火箭的惨痛经历作为新的出发点,我们就赢了!”这是长五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黄兵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长五系列火箭的总体设计室,火箭院总体设计部11室在每次火箭出征前,都会“复习”长五遥二火箭的失利。在长五B遥二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任务出征之前,按照“惯例”,他们又把曾经失利的过程和原因“复习”了一次。那揪心的痛,再次充斥着队员们的心,也为大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长五火箭第一总指挥、火箭院党委书记李明华感慨道,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依然在奔跑的人。这支队伍不仅是在书写成功,也是在书写历史;不仅是在创造纪录,也是在创造精神。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探火、探月、空间站,长五火箭的每一战,不只是争分夺秒,而是在争分夺秒中精益求精。每一次出发,型号队伍都有着几近严苛的追求——零窗口、零故障。一次次波澜不惊的背后,是他们长年累月无休止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年11月24日,长五火箭送“嫦娥五号”到月球采样,这是我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收官之战,也是年最具“分量”的发射。器箭对接时,8.2吨的庞然大物,与火箭对接的精度达毫米级。对接空间极其狭小,装配人员要长时间保持一个极其难忍的姿势,他们笑称是在练“蛤蟆功”。装配人员李萌说:“很多操作,怕脱手、怕打滑,要么工具会飞出去,要么会挤了手指,我们宁可挤了手指,也不能伤了产品。”而这样高精准的操作,每一发几乎都是如此。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是“90”后,平均年龄仅有28岁,但约有一半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等腰疾。在他们看来,探测器、空间站、火箭比他们的命都金贵,他们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平时的发射,一条轨道即可,而发射“嫦娥五号”,有15条,发射“天问一号”,有42条。一条轨道有一万多个参数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可想而知,工作量是之前的几十倍,而这浩如烟海的数据,每一个都不能错。长五火箭制导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施国兴说,为了火箭的1次完美飞行,去发射场之前,他们已开展了6万次模拟飞行。每一次成功,都是一场修行。时间飞快,转眼年春节到了,又是一个奋斗的年,长五B遥二火箭发射“天和”核心舱任务启程。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11次任务中的“第一棒”。11次任务环环相扣,只有跑好“第一棒”,才能为后续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长五B遥二火箭又是“第一棒”中的“第一棒”,是对工程影响最大的一次发射,只能成,不能败。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对长五B火箭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的需求,发射时间精度误差要控制在1秒以内。长五系列火箭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发射日的工作项目异常繁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发射推迟,甚至错过发射窗口。为做到“零窗口”发射,火箭各系统要确保在点火前一段时间就完成各项准备,以准备好的状态等待点火。由于低温推进剂加注后会不停地“蒸发”消耗,因此,发射准备好的状态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严格按照时间要求精准的完成。年4月29日,长五B遥二火箭一声轰鸣,直冲九霄,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大幕拉开!这一刻,举世瞩目;这一刻,喜极而泣。长五火箭总指挥王珏介绍,为了确保发射日工作精准、高效开展,研制团队采用了流程精细化管理。“发射当天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项目和每一道工序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每个岗位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标准、杜绝什么问题,都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低层次问题的发生。”“斗转星换,十年终铸成巨箭。甘苦暑寒,波折历罢捷报传……”长五火箭总师李东总会把对长五的一片深情与祝福写进诗间。“星河路虽远,我有中国箭!”这就是长五人的诗和远方。(图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