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出征火星,这群湖北小伙不淡定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皓通讯员李康

年7月23日12时41分,一道焰火刺破南海苍穹,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征,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由此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次探火背后,有这么一群湖北小伙,他们在航天战线的各个岗位上焕发着光和热,汇聚成揽星九天的“湖北力量”。今日下午,圆满完成发射任务的他们,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难掩兴奋之情。

发射任务“总调度”是枝江小伙廖增

今日中午,“胖五”成功入轨后,坐在发布倒计时点火口令“01”指挥员身后的廖增,攥紧了拳头猛地起身,难掩激动的心情。

今年35岁的廖增,来自湖北省枝江市,现任文昌发射场发射测试站计划科科长。整个任务中,他负责与“01”对接,各项工作都由他来穿针引线,被称为发射任务的“总调度”。

17年前,廖增从枝江一中考入中科大,毕业后先后在西昌发射中心、文昌发射场工作。10多年来,他身经百战,文昌发射场的建设施工、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等新型火箭合练、首飞及后续发射任务,一次都没有落下,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任务大拿。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的事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出错。”廖增说,这次探火任务经历了两次计划调整,涉及到数十个分系统的数百名工作人员。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廖增带领团队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面细致统筹项目,合理调整计划安排,精准高效组织实施,协调保障各类资源,成功实现了两次调整的“无级变速”,推动任务全面工作有条不紊实施。

由于这次发射时间为中午,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将面临通宵作战的情况,有的人甚至连续36个小时都得不到休息。为了确保连续作战不中断、杜绝疲劳作战防“三误”,廖增“操碎了心”。他每天往返一线岗位和指挥所,充分考虑各方意见,终于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射前工作计划,将工作细化到了每分钟,岗位明确到了每个人,确保了发射任务最后阶段的顺利实行。

从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到最近的洪涝灾情,廖增心中牵挂远在湖北的家人们,却因为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现在终于完成了任务,最想做的事就是赶紧回家看看。”廖增说。

火箭“听诊”护航员是武汉小伙袁清林

测量系统是火箭的“听诊器”,负责全箭所有遥测参数的采集和监测,火箭的状态怎么样,“01”的指令怎么下,都要依靠这些数据。31岁的武汉小伙袁清林,就是这个系统的指挥员。

3个多月前,袁清林还因为疫情在武汉家中隔离。为了不错过这次任务,他在家里就开始算着时间,武汉刚解封,他就第一个回到了发射场。

按照当时的防疫要求,袁清林还需要隔离观察半个月才能进入场区开展工作。他在隔离区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15天。电话里,他牵挂着任务的进展,他惦记着岗位人员的训练,他协调着系统的工作。15天15份笔记,满满当当的工作计划让他一归队,就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和任务无缝对接,火箭没有隔离,任务没有暂停,他要把这15天给补回来。

测量系统设备多而杂,在本系统测试正常后,还需要一直为其他系统提供可靠的测试数据,因而测量系统是各系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系统。

“干我们这一行的,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大家都在拼。”袁清林说,在抗击疫情中,湖北武汉人民顶在一线,没有退缩可言,“在发射场,我们湖北小伙的表现同样得让人钦佩。”

“神通广大”的地勤指挥是荆州小伙王杰

“火箭能升空,关键看地面。”这是航天发射领域的一句老话。作为发射场内最大的地面勤务系统的指挥员,荆州小伙王杰,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常常于细微之处显神通。

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王杰就开始接触航天工作,担任过数个分系统的指挥员。每一个和他共事过的人都打心眼里佩服他,觉得他“真神了!”

“王指挥写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真的是太详细了,我们拿着就能学,照着就能干。”数年时间里,王杰就把地面勤务系统内各分系统的任务文书更新了一个遍,一批又一批新人看着他的文书,逐步成长为发射场的中坚力量。

“作为航天人,就是要坚守‘严慎细实’的质量方针。”这是王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因为地面勤务系统涉及的人员最多,设备最杂,离火箭最近。

这次任务中,塔架上、活发平台上、厂房里,王杰的身影总是出现在任务的最末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