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团结报团结网,作者程恳
团结报团结网倾听民主党派声音,记录多党合作进程,传播核心价值理念。团结报-团结网公众账号,以独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文史资源,展示我国各民主党派履职尽责的点点滴滴,了解名人轶闻,回顾风雨往事。愿与您携手尽览同心盛景!
7月23日12点41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发射,举国欢庆。
很多人不知道,这项重大任务的“主帅”之一就是火星探测首席科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万卫星。
遗憾的是,两个月前的5月20日,万卫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作为著名空间科学家,万卫星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然而他却无法亲眼见证“天问一号”的发射。
寒门学子
万卫星万卫星,著名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
大学时期的万卫星年的春天,作为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批77级大学生,在美丽的武汉大学,万卫星开始了他的征程。
“万卫星说话不多,总是面带微笑,遇见他最多的地方是在学校教室和阅览室。”同学这样回忆他。
毕业后,万卫星进了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跟着李钧先生开展电离层科学研究,开始了探索“电离层”的漫漫人生征途。
继承师志
年4月5日,是万卫星永生难忘的日子。他陪同导师李钧先生出差途中,先生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
声重波研究课题组发展的重任正进行到关键时刻,恩师却突然离去。拭去泪水,万卫星接过了先生留下的重担。
天降大任于斯人。万卫星要把先生未竟的事业接过来,做下去,要为国家空间探测事业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值得欣慰的是,李钧生前创建的声重波研究组得到了长足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万卫星(左一)与李钧院士参观Millstone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万卫星领导研究组通过分析积累多年的高频多普勒阵观测数据,从实验中发现我国中部地区的电离层扰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特别是采用射线追踪方法进一步发现,我国中部地区电离层扰动的地面等效激发源与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低涡天气这两类事件,在出现率的地理分布与季节变化等方面极其相似,从而证明了青藏高原地形隆起与我国电离层扰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沿着李钧先生提出的研究方向,万卫星做出了令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