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3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开启了火星之旅,在经过漫长的跋涉之后,“天问一号”探测器已于今年2月底正式抵达火星轨道。如今经过3个月的调整和观测,我国为首次火星着陆探测任务已经是做好了准备,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如何让“天问一号”平稳安全地降落在火星表面,并释放出“祝融”号火星车完成预定科研任务。近日有消息称,中科院院士叶培建在主持一场公开课时,提到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着陆的具体时间表,那便是本月15号的早上7点11分,而一旦成功着陆,将意味着中国不仅成为了继美国之后,世界第二个成功在火星表面实施探测器着陆的国家,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航天历史新篇章。作为在火星探测领域的后发国家,同时也是遭到西方航天技术封锁的国家,我们必须在拿不到外国同行任何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自行解决众多未知难题,为此如何能够争取一次性成功,成为了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道难题。不过相比被外国封锁的劣势,我国的优势同样很明显,那就是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在技术上同样也占据着后发优势。“天问一号”探测器上不仅凝聚了中国航天人的心血,同样也蕴藏着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结晶。为了确保天问一号的“绕、落、巡”三步走能够一次成功,我们在科学载荷、测控通信等核心功能上完成了大量的技术攻关和突破。其中就包括对探测任务至关重要的环绕器雷达,该设备可以对火星次表层几百米深度的土壤进行穿透调查,同时“天问一号”探测器还可以借助环绕火星的星上设备实时处理技术来降低数据量,实现星际超远距离数据传输的难度。另外,火星路途遥远也是对电源产品的一次考验,但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天问一号”探测器上应用了锂氟化碳电池组,为天问一号的火星之旅提供了充足且稳定的动力源。而该电池组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提供动力,其稳定性对探测器的着陆任务也有着重要意义。当探测器进入火星大气层之后,从开伞减速、悬停再到实施火星表面软着陆,被国际航天界公认的“恐怖7分钟”,如果电池组的稳定性不能得到保证,失败的概率将会直线上升。由此可见,中国航天想要在火星探索上有所作为,付出的努力要比他国家更多也更加艰辛。现如今中国航天距离开创新历史只差临门一脚,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多少中国航天人埋头苦干,顶着西方国家的重重围堵一直奋斗到今天。最后在发射倒计时不到2天的时刻,衷心祝愿万众期待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能够成功实现着陆,完成中国航天技术新飞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