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茁壮成长
新经济方兴未艾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系列报告之九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全球创新版图加快重构,世界经济格局深刻重塑,我国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关期,创新日益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新成果加快涌现,新动能快速成长,新经济发展向好,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引领作用日益提升。
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创新生态逐步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社会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
(一)创新投入水平显著提升
各方面全方位加大创新投入,研发支出持续快速增长,为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提供了有力保障。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亿元,按现价计算比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7%,投入规模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高。年,我国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达到2.44%,比年提高0.53个百分点,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大。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亿元,比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占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为6.5%,比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年,各类企业RD经费投入亿元,比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重达76.9%。企业创新活动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扎实推进。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占比达38.3%,比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82.5万项,增长1.9倍。高技术企业创新引领作用明显。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比重达63.6%。
(三)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纳米科学、量子科学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重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为推动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个,布局建设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支撑有效强化。截至年末, 科技企业孵化器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家。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完善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截至年末,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亿元。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更加完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涌现,全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年的.7万人年增加到年的.0万人年,连续9年居世界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面下放,技术交易市场更加活跃。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3.7万亿元,比年增长4.8倍。设立科创板、改革创业板、建立北交所,畅通科技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的渠道,科技、产业、金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正在形成。
二、创业活力持续迸发,新主体新动能培育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新主体新企业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产品茁壮成长,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有效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力量。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各类活跃度高、生命力强、成长性好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对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万户,日均新登记市场主体7.9余万户,其中日均新登记企业近2.5万户。截至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1.54亿户,比年末增长1.8倍,年均增长12.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达到万户,年均增加逾千万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户数由年底的万户增加至年底的万户,增长1.3倍。“双创”活动周、“创客中国”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火热开展,双创支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有效支持了创业创新发展。截至年末,全国共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家。
(二)科技型新企业生机盎然
国家高度重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各类企业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应运而生,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万家,上交税额由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3万亿元。《全球独角兽榜》显示,年我国拥有“独角兽企业”家,比上年增加74家。相关数据显示,年我国“瞪羚企业”“猎豹企业”分别有家、家,分别比上年增加71家、96家。中小创新企业发展韧性不断增强,日益成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的生力军。截至年末,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家。小微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从年的36.4提高到年的46.1。
(三)新产业新产品茁壮成长
大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做优做强实体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拓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32.4%,分别比年提高5.7、4.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同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相融合,在服务业中的占比逐步提升。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5.8%,分别比年提高2.5、1.1个百分点。绿色智能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比年增长28.2倍、12.5倍、4.4倍、2.5倍。
(四)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疫情影响下网络消费异军突起,无人零售、无接触配送、直播带货、在线诊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既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也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品质化多样化需求。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比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全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亿件大关,达亿件,比年增长18倍,稳居世界 。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移动互联网流量快速增长。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亿GB,是年的倍。《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12月,我国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用户规模分别达4.69亿、2.98亿,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9.75亿、9.34亿。
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数字经济欣欣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强化,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趋势加快,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一)基础前沿领域原创性成果层出不穷
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处于世界前列,在量子通信、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布局,散裂中子源、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全球生命科学领域 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一批“国之重器”陆续建成,为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向更高水平攀升奠定坚实基础。成功分离出世界上 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战略性高技术领域迭创佳绩
超前部署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首次实现径向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开启全面建造阶段。“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海试,“海斗一号”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刷新 下潜深度纪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首艘国产航母正式入列、福建舰成功下水,国产大飞机C首飞成功,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中国高铁创下 运营时速、 运营温度等世界纪录,时速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
(三)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跑出“加速度”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大幅增长,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不断释放驱动创新发展的原动力。知识产权成果量增质升。年,我国专利授权数.1万件,比年增长2.7倍,年均增长15.5%;截至年末,有效专利数量达.1万件,比年末增长3.4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显示,年,我国申请人通过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3年位居世界 。截至年末,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7.5件,比年末增加4.5件。知识产权运用的经济效益不断显现。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12.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1.97%,比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四)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8%,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球 ,已建成全球 5G网。年末,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5万个,占全球60%以上。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日益壮大。《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约亿元,比上年增长约9.2%。工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企业迈上“云端”。目前,全国已培育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超过7万台(套),平台汇聚的工业APP突破59万个。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日益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型国家建设扎实推进,创新 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创新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有力促进民生福祉改善,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一)国家创新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跃升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我国逐步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创新指数和国际竞争力排名连续超越。年,我国创新指数居全球第12位,比年上升22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年,我国国际竞争力在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 多数中等收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年,中国可持续发展(SDG)指数为72.1,在全球居57位,比年上升14位。
(二)创新对经济转型的引领作用增强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管理创新的内涵型增长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年的52.2%提高至年的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3.5%提高至60%以上。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劳动者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产业链逐步向中高端发展,带动劳动生产效率持续增进。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年价格计算)为元/人,比年提高80.3%,年均提高6.8%,高于GDP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步提升,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年,“三新”经济增加值亿元,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25%,比年提高1.88个百分点。
(三)创新为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增智赋能
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向社会民生领域渗透,创新发展的强大外溢效应不断显现,极大地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随着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乡村、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加快普及,“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服务管理新模式广泛应用,我国在线政务服务水平跃居全球 行列。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为总枢纽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涵盖46个国务院部门的项政务服务事项,直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多万项地方政府政务服务事项。我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大半份额,移动支付、网络点餐、网约车出行、智能家居等生产生活新方式加速推广,创新日益成为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强大引领。年,我国移动支付使用率达到86%,位居全球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要素支撑更加坚实,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还存在短板,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仍较突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而强大的动力支撑。
来源:统计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