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致敬科技创新的力量

白癞风对身体有什么伤害 http://m.39.net/pf/a_9041942.html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画面。新华社发

现代化农业智能工厂。新华社发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新华社发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这一年,中国人的脚步延伸到遥远的火星,重新点燃了人们“移民”新星球的畅想;

这一年,“天宫课堂”开讲,天地对话间,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这一年,新冠疫苗和药物与病毒竞速赛跑,牵起全人类的手,共筑起同心抗疫的钢铁长城……

也是这一年,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成为脱贫攻坚全胜之旅上的“强兵能将”;

这一年,科普达人全心拥抱“短视频”时代,硬核高冷的科技知识随着“顶流”“爆款”直抵人心;

这一年,15头“逛吃逛吃”的云南野象,通过5G技术的高清镜头,牵动起全球亿万网友的柔软心弦……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从多年前屈子发出的《天问》,到年末“何为元宇宙”的爆火讨论,中华儿女从未停止对自然万物的追问、对科技奥秘的求索。

感受科学温暖的火焰,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科技创新从未如此与我们贴近,如此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告别,让我们由衷地向创新者们致敬,向这个创新奔流的时代致敬!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部伟大的时空巨著,正待更多的中国科技创新者共同执笔,续写篇章!

(项目团队:张蕾、詹媛、齐芳、杨舒、邓晖、崔兴毅)

用创新之犁,耕耘希望田野

精神矍铄的老院士,在木耳、蘑菇上开拓出大天地。他建成了位居国内前列的菌类种质资源库,发现了55个菌类新种,创造了由中国人命名菌类新种的“第一次”。他还是数十万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的代表,以学助农,用“小木耳”让多地农民脱贫致富,形成大产业。岁末时节,今年获颁“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李玉院士,还“泡”在菇棚里,他始终是农民喜爱的“老菇农”。

冬的田野,孕育春的生机。每个平凡的人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让大地屡有新生,为百姓注入“神功”,科技,究竟能有多少意想不到的力量?

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我颁发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章和证书,这是党和国家对于食用菌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充分肯定,是我们“食用菌人”的荣光。

回望这一年,我还是与菇棚里的农民朋友们,摸爬滚打在一起,我的深情与初心始终深深根植在田野、大地。

年,吉林市磐石市投产建造栋灵芝种植大棚,预计3年内要增加到栋,成为中国单体最大的灵芝生产基地;延边市和龙县的八家子镇,建成拥有栋大棚、多万袋种植规模的桑黄基地,也是中国目前单体最大的桑黄种植生产基地。

就像冬去春来似曾相识,但又总有新生一样,我也开始思考新问题——菇农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下一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产业该怎么有机衔接?

站在菇棚里,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健康,这是老百姓幸福的根本。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吃得健康,而食用菌是重要原动力。

乡村振兴,就得把农产品产业由扶贫扶志转向扶优扶强。中国目前占全球食用菌产量的75%,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但不是食用菌强国。目前我们已在甘肃祁连山、安徽金寨、四川雅江、中朝中俄边境建立了保育区。在安徽还有规划建设中的“中国蕈谷”,将争取建成中国蕈菌种质资源高地。作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一名老兵,我将继续争做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农科”教育的推动者,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

(作者:李玉)

(项目团队:张蕾、詹媛、齐芳、杨舒、邓晖、崔兴毅)

对科学的追求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这是一项基础研究的突破,也被认为将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年底了,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研究员依然带领团队在忙碌着,“我们正在针对工业化问题进行攻关”。

“从0到1”,这是6年心血的结晶。立项之初,没人能预测成败。但,原创性基础研究,不就是要独辟蹊径吗?潜心研究、不问前程,科学家“勇闯科研无人区”,他们靠什么坚持?

不依赖自然光合作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似乎成了年我们研究所科研的记忆。

可是对我来讲只有短暂的欣慰,压力更大了,忧虑多于快乐。

回想6年前开展淀粉分子合成研究之初,只知道我们国家还是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只知道我国二氧化碳应该有个合理利用的出口,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亟须科技支撑。我们计算了一下淀粉含能数据,原理上完全可能设计一个高效的人工生物体系,利用新的能量方式固定二氧化碳、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大宗产品。

但真正开始之后才知道,没有现有路径可循的原创性科研有多难,几年没有任何结果的焦虑,写在团队每个人的脸上、隐在我的心中。

如今,虽然我们迎来了“淀粉蓝”,但也只是稍有宽慰。

仅仅是“0到1”的实验室结果,万里长征只走出了第一步。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工业车间制造,这足以改变社会经济的格局与进程。真心希望我和我的同事们,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该把困难估计得再多一些,努力使淀粉工业化制造的颠覆性创新早日实现,为减少农业压力、建立碳中性经济路线作出真正的贡献。

“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大团队能否建成?良好的基础研究条件保障与创新环境,我们能否做好?潜心研究、不问前程,我们还能不能做到……其实忧虑不少。

最近又常常提起多年前在自己办公室门口墙报上的那句话:“今生你注定受苦。也许心血耗尽,最终一无所获,也许历尽艰难,还要从头再来,但是,你必须坚持。对科学的追求是你唯一的选择。”

(作者:马延和)

(项目团队:张蕾、詹媛、齐芳、杨舒、邓晖、崔兴毅)

大步向前,给数字化时代更多畅想

旁人看着枯燥的5G标准文件,却是他眼里自豪又惊喜的数字化蓝图。粗线条的理工男,他却也会用细腻的心,体味5G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孙滔既是5G专家,也与大家一样,握着5G手机,大步向前,给数字化时代更多畅想。

距离再遥远,接通视频,也能近在眼前。数字化时代,时间和空间,在很多场景下都不再是阻隔。有了数字化的浸润,在今天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未来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今年是5G正式商用后的第二年,看一下数据吧!截至年11月,我国已建成5G基站.6万个,数量超过全球70%;预计到年年底,将基本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

记得4G时代,我去东欧参加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会,那里仅有的3G信号让我感慨我们领先对方一整代通信技术。现在,当北美发达国家还在为5G频率如何可用争得不可开交时,我们已经大步向前!

今年,我成了5G用户,当我给手机安装应用软件时,进度条瞬间充满,速度快得仿佛软件原本就存储在手机里!

5G在各行各业,也逐渐开花结果。5G专网大带宽、低时延、高安全的数据传输能力,让救护车成为小型“医院”,医院实时会诊,实现上车即入院。

当今,5G技术标准进入到“5G演进—5G-A”阶段。这被认为是5G和6G技术的中间节点,是业界热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