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23日,科学家们分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作主题报告,同时将在接下来的几天在6所中学举办讲座,并参加6月26日举办的“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揭幕仪式。
内地和香港在航天领域,早已有着深入交流和广泛合作。航天员每次到访香港都会在香港引起“航天热”。一次次的探测任务,承载着包括港人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空间探测梦想。此次航天科学家入港交流,再一次点燃了香港青年学子追逐航天梦想的炽热情感。
航天科学家入港受到高校师生热烈欢迎
6月的香江,在“热火”与细雨中迎来了被香港媒体称作“宇宙天团”的航天科学家。
“宇宙天团”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师孙泽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等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为香港市民带来了一场场“科普盛宴”。
近年来,内地和香港科学家在航天领域紧密合作、并肩作战。6月23日上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走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讲座开始前,来自内地航天领域的“宇宙天团”与香港理工大学等香港当地的科学家合影留念。记者在现场注意到,留影过程中,戚发轫与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的手紧紧相握,直至合影结束。
首场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讲座由戚发轫院士主讲,校方同时设置了线下会场和线上直播。讲座中,虽然已是88岁高龄,但戚发轫院士依旧神采飞扬、金句频出,清晰的逻辑、深邃的思考与前瞻性的预判赢得现场学子阵阵掌声。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腾锦光表示,活动开始前,很多同学都积极报名,但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只能让部分同学来到现场,更多学生在线上参与活动。
23日下午,胡浩来到香港大学。上下两层的陆佑堂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科部部长蒋建湘介绍,香港理工大学容启亮教授、吴波教授团队,是国家深空探测重大科学工程的香港老朋友,也是香港唯一参与国家深空探测的科学家团队。
“此次来港的可谓我们国家航天英雄模范团队!阵容豪华,前所未有。”蒋建湘说,“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年学生将借此机会深切感受我国火箭发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的辉煌成就,从中领略航天科学家科技报国、兴国、强国的博大襟怀。”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表示,香港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一直在不同科技领域为国家贡献力量。“香港共有5所全球强大学,设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并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了22所联合实验室,涵盖多个研发领域。”薛永恒指出,香港的科研学者过去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殊荣,而香港的大学科研团队更获邀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足以印证香港是国家科技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承担更多国家重要的创科任务,作出更大的贡献。
香港科技力量助力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
年,国家航天事业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天问一号、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飞船,多次的成功让很多香港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倍感自豪。
23日下午,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走进香港大学。讲座开始前,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将嫦娥五号月球表面展示的国旗备用件赠送给香港大学。“这面国旗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展示的一模一样。”胡浩说。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欢迎香港的科研机构也来申请使用取回的月表样品进行科学研究。”讲座中,胡浩面向香港科研机构发出“月壤”使用邀请。坐在台下的香港大学副校长宫鹏凝神听讲并认真记录。目前,包括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等多家高校在内的科研机构对月壤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正在打算申请或是已经申请月壤研究。
“内地和香港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有着广阔空间,随着空间站、嫦娥六号、嫦娥七号任务进一步开展,以及后续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火星取样返回任务等航天重大工程的启动,香港科学家将能够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合作中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副院长赵小津说。
赵小津指出,香港拥有很多全球知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学技术强、创新热情高,在教育、基础研发、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在多个学科范畴领先全球,尤其是为全球多个航天工程研发太空仪器,具有极强的研究实力。
赵小津介绍,香港理工大学的容启亮教授团队,与五院联合研制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着陆器相机指向机构的轻小型相机云台,嫦娥五号表取采样机械臂采样器、近摄相机和表取初级封装装置以及天问一号落火监视相机,都是按时保质完成交付,在轨获得很好的表现。
“以天问一号的落火监视相机为例,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要完成研制交付,难度非常大。容教授每天都要及时协调解决各类技术问题。为确保相机生产、加工、测试各个环节不出纰漏,容教授团队曾清晨五点抵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兰州、长春,来不及休息就立即进入实验室跟进试验进度,有时甚至一天内往返北京和香港。试验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赵小津说。
香港理工大学的吴波教授团队,协助五院开展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着陆区地形地貌分析,为着陆区选择和安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天问一号任务中,吴波教授团队专门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地貌特征识别方法”,能够从高分辨率图像上,自动识别对着陆安全可能造成风险的撞击坑、石块、火山锥等地貌。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该成果对着陆区域进行三维地形建模,提取和分析了多万个石块,60多万个撞击坑和大量的其他地貌特征,为最终着陆区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盼香港青年能加入国家航天队伍贡献力量
“我蛮想上太空的。”正在读小学的于同学在聆听胡浩总设计师的讲座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一些重要的探月活动只能看直播,而此次能够现场听到演讲,非常难得,“希望以后能够到月球上去,去看看月球上有什么,去看看月球上有没有外星人,有没有水。也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机会参加这样的讲座”。
“在未来几天,通过在座各位国家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和建设者,以及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及6所中学的讲座,我深信广大的香港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一代能更深切地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提升香港市民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薛永恒说。
薛永恒表示,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特区政府会继续巩固及强化各项推动香港创科发展的措施,并加强与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创科合作,充分发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为国家的科研发展作出贡献。
“载人航天精神里,最核心的就是爱国。”戚发轫院士在讲座中说,最高尚、最伟大的爱,就是爱国家。爱国家,首先落实就是爱岗位、爱事业。和平时期,每个人把工作做好了,就是爱国。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国家便能强大。
“非常开心能参加这次戚院士关于中国航天精神的讲座。”与李秀杰同来听讲的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周思琪表示,在认真聆听戚院士的分享后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国家近年来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周思琪表示,正如戚院士所说,做好本职工作也是为爱国出一份力。“作为一名学生,认真学习就是我的本职工作,希望有一天也能尽我所学为推进国家建设作出一些小小的贡献。”
(本报香港6月23日电本报记者张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