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王晓莉战争硝烟虽已远去,但理想与

北京 皮炎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

铭记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

作者

《中华儿女》记者王海珍

编辑

张惠清

“在延安王家坪毛泽东旧居前,陈列着这样一张历史照片:照片中站着衣着简朴的毛泽东和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毛岸英。那是年1月8日下午,分别近20年的毛岸英回到延安,给父亲汇报自己在莫斯科学习和生活情况。谈话间,主席的秘书师哲提出给毛泽东父子照张相,于是历史在瞬间凝聚在镜头里……”王晓莉沉稳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在舞台上回荡,讲述着毛泽东与毛岸英感天动地的父子深情。记不清是多少次讲述这个故事了,可每当仰望毛泽东与毛岸英这张合影,每当面对成百上千凝神屏息的观众,王晓莉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王晓莉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王晓莉自年参加工作,进入延安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宣讲延安故事,至今已经36年了。当年与她一起在全国宣讲的成员,如今大部分都已退出一线宣讲队伍,而她依然活跃在宣讲台上。她宣讲的《父子深情》已经成为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宣讲团的压轴节目,她也成为陕西省延安精神宣讲团的灵魂人物。

王晓莉现任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延安精神究会延安精神宣讲团副团长,历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同时也是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教师、陕西省博物馆协会社教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讲解员培训基地特约辅导教员、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博物馆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因业务能力突出,王晓莉年获全国讲解大赛一等奖。今年,在建党百年之际,又荣获国家文物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网信办联合颁发的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荣誉称号,陕西只有两人入选,她是其中之一。她曾被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联合授予“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系列荣誉背后是她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惟有将视野打开,才能更好地理解延安的历史,更好地讲述延安的故事

王晓莉父母都是医生,父亲是外科大夫,母亲主攻中医,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她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出生于年的她,童年时虽赶上文化大革命,但由于外婆精心呵护,她并未感受到多少外部动荡。宽松有爱的家庭环境使她活泼开朗的个性得以保持,从小就爱唱爱跳,落落大方,高中毕业后招干被分配到延安革命纪念馆当讲解员。不管干什么,都要做到 ——这是她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形成的人生信条,一以贯之。

王晓莉给陕西省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讲党史

延安是革命圣地,王晓莉从小在延安长大,对这座城市有深厚的感情。每当她接待完一批观众,就对延安这座城有了更深的了解,观众们对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着了迷。是工作需要,更是情感驱使,她开始对延安革命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弱变强、走向胜利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丰富发展日益成熟的十三年,是延安精神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提及延安在党史中的重要性,王晓莉如数家珍。她仿佛看到那个十九岁的年轻的自己,站在纪念馆大厅内,充满期待,蓄势待发。

那时的王晓莉,无论是讲解词的背诵还是讲解技巧的掌握,都是 的,很快就能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地讲解陈列品、讲述那段火红的延安岁月。但她知道,讲解员不仅仅要讲解延安精神,同时也应是党史的热爱者、研究者。她要了解延安这十三年的历史和故事,更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来到延安,到延安后又是如何奋斗发展、局部执政、理论创新、自身建设。延安这段历史不是孤立的,它是承上启下,是传承的。惟有将视野打开,才能更好地理解延安的历史,更好地讲述发生在延安的故事。

“主席望着儿子白白净净的书生面孔时,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自己背着行李,带着小米和劳动工具,徒步去二十多里外的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

“在农村,他拜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为师,虚心向他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坚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由于他勤学好问,吃苦卖力,很快就学会了干许多农活,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想,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毛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金黄金黄的小米,也是一张实实在在的毕业证书回到延安,给父亲交了一份令人十分满意的答卷。主席望着儿子黑里透红的脸和布满厚茧的双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在研究党史过程中,时刻学习的毛岸英激励着王晓莉。在狠抓业务水平之外,她深深觉得还需要更系统的学习。年,王晓莉去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进修。随后,她又在西北大学学习行政管理。由于业务能力突出,工作认真负责,年起,她先后被任命为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所担的领导担子越来越重,但是一线宣讲工作从未耽误,曾出色完成接待党和 等重要任务30余次。

在担任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期间,王晓莉对枣园毛泽东、周恩来旧居等37孔窑洞进行全面修缮,并恢复机要室、行政科、社会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等旧址,系统完整地展示了枣园旧址历史全貌,通过综合提升软硬件和管理水平,使枣园革命旧址成为当时延安市 个旧址类4A级旅游景区。现任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是王晓莉在枣园革命旧址的同事,他说:“王晓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对工作非常严格,不允许出一点差错,追求完美,但她却受到大家尊重和爱戴,因为她以身作则,处事公平,没有私心,让人心服口服。”

年,王晓莉兼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女子民兵连延安精神宣讲团团长。宣讲团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一个宣教品牌,上世纪90年代由宣教战线前辈蔡琳创建,王晓莉成为继蔡琳、张娴之后第三任团长。在此期间,她扩充人员、深挖内容、推陈出新,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讲工作。短短几年,宣讲团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部队官兵义务宣讲,取得良好宣传效果,被誉为盛开在革命圣地的“山丹丹”。

由于连队成绩突出,同时注重全面建设,组织健全,作风过硬,女子民兵连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弘扬延安精神模范女子民兵连”荣誉称号,同年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王晓莉作为民兵连代表在表彰大会上讲话。

那一年,她四十岁。四十不惑,一如她在台上讲话所言,要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连育人,争做军政素质合格的延安精神新传人。她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要将宣讲延安精神坚持到底。

“当年老前辈年事已高,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寻访、征集,这些历史就会被遗忘”

年,王晓莉工作岗位再次调整,被任命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简称“八办”)副馆长。到任后,她迅速展开工作,加强“八办”在城市的形象展出。为让更多人了解“八办”,她招纳讲解员,并对讲解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展陈方式,用现代展示方式提高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丰富“八办”旧址空间和内容,全面提升原有旧址陈列的展陈效果。她还组织对“八办”馆藏文物进行等级评定等规范化管理, 次摸清“馆藏家底”,举办“八办”文物精品展,让常年躺在库房的文物走出来,活起来。

年3月25日,王晓莉在西安交通大学宣讲《父子深情》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一直都是王晓莉的使命,她组织促成“八办”成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体验教学点。“我是小八路生活体验”是“八办”针对未成年人教育的品牌活动,王晓精心组织策划,优化升级,成功举办余场。

在“我是小八路生活体验”活动中,为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王晓莉和同事不仅为学生们讲解革命故事,还策划很多参与性环节,比如让小学生们穿上八路军军装进行队列训练,体验打背包、包扎伤口、打靶训练、纺线比赛、拔河比赛、唱革命歌曲、知识问答、吃“忆苦思甜饭”等活动,让孩子们深刻感受部队的组织纪律、团队合作、自主能力、吃苦耐劳等,也让他们懂得如今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应倍加珍惜,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祖国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是小八路生活体验”活动吸引数万中小学生参与,得到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一致好评,曾获全国“十佳”课程案例及陕西省首届“博物馆教育项目 案例一等奖”,该奖是陕西省革命类活动惟一一等奖。

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在文博系统工作的部分人员前往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接受为期21天的博物馆工作培训。“我们是六月份启程前往英国,以为那边也是夏季,会很热,很多同行人员都没有带厚衣服,但是到了地方才发现,纽卡斯尔城市六月份相当于中国的秋天,风大、温度低。培训课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中午只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我们常常是匆匆吃完午餐,赶到教室,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然后接着上课。有些课程是实地教学,辗转多个城市,行程满满当当,逛商店买御寒衣服的时间都没有,有人实在受不了,就在路边小店匆匆买一件套在身上。”王晓莉说,“到了英国还有时差,晚上也睡不好,但学到很多东西,每天都有满满的收获感”。

在英国培训21天,王晓莉先后去了伦敦、纽卡斯尔、爱丁堡、伯明翰等地,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专业讲座22场,实地考察27处。“我们学习英国的文物博物馆先进工作经验,就是要学以致用,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王晓莉回国后,在启动“八办”旧址修复过程中,就运用多媒体投影在展品的麻袋上,既增加展览现代效果,又节约空间。她也体会到: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人文类博物馆获得游客认同的有力保障,向观众呈现真实展览,完整陈列,传播真实信息,是博物馆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参与性和体验性是人文类博物馆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提高游客兴趣的必然要求。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就要增加陈列手段的新颖化,多样化,这也是人文类博物馆提高游客认知度和兴趣感的不二选择。注重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讲解,是做好博物馆讲解的关键所在。

英国博物馆大力倡导公众服务理念,在行政管理,公众教育,经营服务等方面也给了她很大启发。她撰写《英国博物馆提供的启示与借鉴》,在《中国纪念馆研究》发表,作为 论文作者,在年度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作主旨发言。

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培训时,她结识了在纽卡斯尔大学文化与艺术学院的讲师大卫·布劳尔,从而促成极具意义并很有影响力的《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队图片展》。

“我们到纽卡斯尔大学 天,在自我介绍环节中,当大卫听到我来自延安时,他的眼睛都亮了。他说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要让我看。晚饭后,他迫不及待地拿出电脑,给我展示他收藏的一千多幅关于公谊救护队的照片,这些照片是我在纪念馆工作多年从未见到过的。我非常惊讶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保留这么多幅关于中国抗战时期的照片。大卫向我讲述,他的父亲当年作为公谊救护队一名成员,去过延安。大卫对这些历史照片非常感兴趣,他收藏了英国、美国公谊救护队后裔们许多照片。我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的冯健处长忘记路途疲劳,如饥似渴地听他讲述每一张照片的背景。看完这些照片,已经将近凌晨两点。我当即提出用这些照片在‘八办’举办专题展览,让更多中国人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王晓莉积极争取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协助下,年,《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队图片展》在“八办”成功举办。

公谊救护队(简称FAU)成立于年,是一个国际性宗教慈善组织和非政府性的社会救护团体。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公谊救护队一直进行战场救护活动,开展人道救援工作。年至年,十年间,公谊救护队中国救援队在医疗救护、物资运输和战后重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西方国家,公谊救护队成员及后代致力于钩沉公谊救护队的援华历史,开展资料收集和整理。有关公谊救护队在华活动的中文史料非常少,鉴于史料匮乏,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公谊救护队这一组织援华活动的研究几为空白。

此次展览分为公谊救护队在中国、公谊救护队的运输工作、人道救援活动等7个主题26个模块。展览向公众讲述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及其它一些国家多达位青年男女,在年至年期间,组成一支鲜为人知的国际救援队伍,来到中国援助中国军队伤员和平民的事迹。

年,王晓莉与公益救护队后裔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化与艺术学院讲师大卫.布劳尔(左一)和医院翻译李兴培之子李刚(右一)合影留念

“与延安相关的内容占很大比重,其中一部分是 支FAU救护队年1月从重庆出发前往延安。救护队包括三辆卡车,运载约8吨医疗物资,包括X光机和汽油发电机。在延安待了4天后,救护队于3月中旬返回重庆。其二是年12月FAU第十九流动医疗队带着数吨医疗物资,乘美国陆军航空队飞机,从郑州飞往延安。医院同卫生服务人员一起投入到工作中,随解放军转战,直到年7月离开。”

展览成功举办后,陆陆续续地,来自各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后代们,都把前辈的照片捐赠给大卫。年,原公谊服务会第十九流动医疗队成员麦千里先生的女儿凯特琳女士,代表同为救护队队员的葛礼馥先生,向“八办”捐赠葛礼馥拍摄的公谊服务会第十九流动医疗队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王晓莉开始为《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队图片展》走向更多观众而努力。冒着酷暑,她多次奔走协调,于年终于推动并促成延安新闻纪念馆在凉山革命旧址举办公谊救护队图片展。当时,大卫因故未能前来参加开幕式。年4月,大卫陪同88岁的母亲,与姐姐等国外友人一行来到延安,共同参观这次公谊救护队图片展。这是大卫的母亲 次来到中国,在丈夫生前曾经奋战的地方,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多次感动落泪,向展览举办方和带着这些照片回到中国的王晓莉表达深深的谢意。展览让她可以回顾丈夫曾经参与过的事业,她也圆了丈夫生前重回中国的遗愿。

此后,王晓莉又通过种种努力,让公谊救护队图片展走进长沙,走进中国对外友好协会,进行展出。

公谊救护队图片展先后在中国多个城市举办,累计参观群众多达数十万。每每提及此事,王晓莉都会产生深深的自豪感,虽然整个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宣传了和平理念,也使得国际救援队的真实生活让更多人知道,曾经有那么多国际友人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并肩战斗,很多人因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她觉得,作为一名文博工作人员,有义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展示这段历史。

在引进展览的同时,王晓莉更注重搜集、挖掘、抢救文物资料。她说:“当年老前辈年事已高,如果我们再不抓紧寻访、征集,这些历史就会被遗忘。”她两次带领工作人员前往北京寻访老前辈。“在寻访期间,精神上的收获是很丰富的,每天都能听到让人感动的故事。身体是真的累,有时为赶时间,怕堵车,就去挤地铁。为节约经费,我带着同事们一起坐公交车,一天走下来,回到宾馆,腿都是软的。”回忆起当年在北京烈日下疾走的情景,王晓莉说:“很庆幸,经过我们持续多年努力,收集到很多革命老人的亲历故事,我们以视频或文字形式完善保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展陈的内容。”

“八办”工作人员段诗洋曾两次奔赴北京参与收集红色故事。“每次收集革命故事,王馆长都是亲自带队,这种认真敬业的态度让我们深受触动。”他回忆:“ 次是年,盛夏,天气特别热。每天任务很重,大家身体都不太好,我也是中暑发烧。王馆长给我们打气说,大家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是抢救性地走访革命前辈,有些二代年纪都很大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机会。”年轻人看到王馆长这么拼,也都鼓足了干劲,白天采访,晚上在电脑上做记录,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年,王晓莉与外婆在一起

段诗洋记得,“有一次在原北大校长陆平女儿陆薇家征集文物,王馆长实在没顶住,在我们看文物毛毯时,坐在沙发上睡着了,起来后连连道歉”。

段诗洋第二次来北京是年春天。“北京风沙大,气候干燥。我们每天走访至少三家。那次住得比较远,在西三环,走访对象住处比较分散,为节约费用,王馆长和我们这群年轻人一起挤公交,挤地铁。上下班高峰期,北京地铁人多拥挤,但是王馆长从来没有喊过累。”

同行的年轻人心疼王晓莉,想让她在宾馆休息一天半天,缓一缓,采访工作交给年轻人。王晓莉总是摆摆手说:“这是 的学习机会,我要和你们年轻人一起去拜访老人,珍惜与老人相处的每一个瞬间。”

经过深度走访,王晓莉和同事们拜访了“八办”处长周子健之子周林影、周天安、周林刚,原“八办”警卫王浩礼(90岁),曾在“八办”招生委员会工作的冯文彬之女冯延曦,胡乔木之女胡木英,八路军师副师长萧克之妻蹇先佛(98岁),萧克之子萧星华,西安情报处处长王超北之子王乃宁等。掌握了七贤庄旧址房屋和外部环境的陈设情况。征集照片52幅、回忆录及史料22篇(本),录音分钟,视频分钟,为恢复四号院和七号院旧址陈列提供了一手资料。

“承载着感情的声音是最动人、最美的。这样的宣讲直入心底、直入灵魂”

繁忙工作之余,王晓莉时常想起当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姐妹们一起在全国各地宣讲延安精神的那段日子。

年4月8日,《共同的记忆—公谊救护图片展》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展出,王晓莉接受媒体采访

年,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现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梁凤民对宣传延安精神非常重视,萌生成立延安精神宣讲团的想法。梁凤民曾担任延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分管过文物局,他了解王晓莉是 讲解员,曾任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精神宣讲团团长,有很多宣传经验。王晓莉得知梁会长的想法后,她的宣讲热情再度被点燃,积极配合梁凤民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

王晓莉知道,延安精神宣讲团想要吸引观众,首先要有好的作品,其次要有 的宣讲人才。她通过不同形式和渠道挖掘人才,推荐人才。党妮娜是华山旅游风景区一位讲解员,她就是被推荐的一位 人才。初次见面,党妮娜对延安精神的热情和激情打动了王晓莉。她认为这个年轻女孩很有潜质,“做宣讲工作,热情和激情很重要,党妮娜有热情有激情,音质底子不错,通过不断锤炼,如今她已成为一名 宣讲员”。

党妮娜还记得 次见到王晓莉的印象,“漂亮、干练、热情,有力量”。党妮娜开始跟着王晓莉学习如何发音吐字。为让党妮娜尽快上手,王晓莉让党妮娜一有空闲时间就来西安,她亲自教。“王团长让我在她家吃,在她家睡,时时刻刻纠正我的问题,从发音,到面目表情,到手势,一点一点细节去抠。她给我讲她以前如何成功讲述《父子情深》并获得一等奖的经历,以及怎样能更有效地练习。”党妮娜说,“王团长在工作时很严厉,我做得不好或出错时,她会毫不客气地训我,训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但是在生活中,她又特别暖心,像大姐姐一样。这些教育和培训激励了我,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弘扬延安精神的宣传者”。在王晓莉身上,严厉与热忱,认真与洒脱交相辉映,工作和生活激发出她不同的侧面,看似两极,却又和谐共处,形成她独具魅力的性格特质。

延安精神宣讲团组建后,精品节目不断呈现。宣讲团成员以演讲、朗诵、歌曲演唱、陕北说书等多种表现形式,生动表演宣讲了《天问窑洞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南泥湾的老镢头》《革命理想高于天》《父子深情》《为有牺牲多壮志》《夜空中最亮的星》《半碗饸饹》《庄严的审判》《餐桌旁的 》《小炕桌与沁园春雪》《不忘初心》等十余个经典节目,集中回顾和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多角度、多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阐释在建党百年中熠熠生辉的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颂扬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追求。

延安精神宣讲团先后受邀走进陕西省各大高校、各个政府机构进行宣讲。大家还不辞辛苦,穿越秦岭,进入长江流域,到达黄河之滨,深入农村,将延安精神以鲜活方式传递至各个地方。王晓莉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她和民兵连的小伙伴们 南闯北时的激情岁月。时光流逝,不变的是火热的激情。回首往昔,从年轻时开始宣讲延安精神到作为宣讲团副团长,王晓莉先后赴北京、上海、深圳等20多个省市进行宣讲演出余场。

宣讲团足迹所到之处,现场座无空席。台上动情宣讲,深情朗诵,激情演唱,台下掌声阵阵,无论是省级部门机关干部,还是村镇基层党支部书记,亦或是年轻一代,无不深受感动,好评如潮。

年,王晓莉走进空军军医大学研究生班,讲理想信念党课

观众的热情是王晓莉持续讲下去的动力。“常常是,我们在台上深情地讲着,观众在擦拭眼角。那一刻,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彼此有很深的共鸣。”王晓莉说,“更经常的是,讲故事停顿的瞬间,满满一屋子人静悄悄的,连掉在地上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到”。

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承载着感情的声音是最动人、最美的。我流过两次泪,一次是母亲去逝的时候,一次就是今天听了《父子深情》和《为有牺牲多壮志》。这样的宣讲是直入心底,直入灵魂的。”

陕西省高院政治部宣教处一位干部听完后,动情地说:“这种宣讲形式很好,从形式到内容,从情感到语言,从主题到细节,都很讲究,很用心,很鲜活,很生动。这样的讲解反映了宣讲团成员的责任感和政治意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大荔县安仁镇安二村党总支一位干部说:“宣讲生动、具体、到位,由浅入深,虽然说的都是点点滴滴的小故事,但是体现了 们的革命情怀,好几次感动得落泪,这是我听过 的一次宣讲。我们党非常重视发扬延安精神,我今年已经六十多了,对延安精神从小就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次宣讲确实将延安精神发扬得好!希望这种宣讲活动能够多举办,多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传统教育,提高所有党员和干部的为民意识,为民情怀。”

陕西理工大学一位青年学生听完宣讲报告会后,激动地说:“宣讲报告会通过一个个主题鲜明的话题、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情怀,内容感人,震撼人心,形式新颖,催人奋进,引人入胜,生动展现了革命年代需要延安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

一段段话语,一个个真挚的眼神,都鼓舞着王晓莉和宣讲团的伙伴们。

王晓莉对工作倾注着全然的爱,她抓紧一切可用的机会传播延安精神。除了走进各个场所不遗余力地讲述延安精神,她还想办法开拓音频节目,创造机会让更多未能在现场聆听的人听到发生在延安革命时期的故事。王晓莉和同事们自年开始,在延安红色有声电台开辟频道,讲《延安历史上的今天》,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以延安时期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讲述一个个感人故事。

其中有年毛泽东和朱德等出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期开学典礼的故事。毛泽东在会上讲话,并为第二队学员题词:“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有年毛泽东为聂荣臻写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一书作序言的故事。序言说:“聂荣臻同志的这个小册子,有凭有据地述说了该区一年半如何实行三民主义与如何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不但足以击破汉奸及其应声虫们的胡说,而且足以为各地如何实行三民主义,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

还有年日军在山西军渡、碛口猛攻河防,绥德、延安紧急,威胁河东整个军队归路的故事。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并八路军三个师负责人,要他们部署兵力,巩固河防,并阻滞日军向潼关的进攻。

她还讲述年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白区工作总结委员会的会议,在会上谈了党的创立至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简单经过。毛泽东指出:中国有两个教条,一是旧教条,一是洋教条,都是思想上的奴隶。五四运动打破了旧教条的奴役,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犯了洋教条的毛病,现在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同样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许多干部中毒很深,需要做启蒙工作。

……

她把延安发生的故事条缕分明地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时随地都能说出一段故事。

疫情期间,不能去录音棚录制节目,她就自己下载录制软件,自己学习录制。“录音节目需要外界 的安静,不能有杂音干扰,在家里做到这一点太难了。没办法,我就只能等夜里,家人们都睡着,一切都安静后,我再开始录制。”她往往在夜里12点后才能打开录制软件,有时为了录制效果更好,要一遍又一遍重复,整个录制完成常常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就这样,在疫情期间,她坚持做了九期。

截止目前,《延安历史上的今天》这档节目点击量已超过百万人次,成为延安时期历史系列栏目中推出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链接网站最多、访问量 的栏目。

年4月18日,王晓莉与“八办”业务人员在北京采访革命前辈王厉生老人(时年96岁)

除此之外,她还担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特聘教师,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思政课教授,常年受邀为新生们上入学教育课。她往往会从七贤庄的红色来源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历史入手,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详细介绍志怀高远的爱国青年从“红色驿站”“抗日桥梁”翻山越岭奔赴延安、实现爱国理想的各种情形,无数革命先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前赴后继、抛洒热血的事迹。王晓莉讲述的故事深深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战争硝烟虽已远去,但理想与信念的话题却永远年轻。

“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气息如何流淌,情绪如何把握,舞台讲解要严谨”

王晓莉讲述毛泽东与毛岸英亲情故事的《父子情深》广受好评。尽管这个故事她讲了很多年,但如何让故事更贴近当下,更能进入人心,她还在不断优化,不断改进。“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气息如何流淌,情绪如何把握,舞台讲解要严谨。”她仿佛又回到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女子民兵连时的情景:她那时坚持每天都练习,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纠正,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口型,连走路,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她经常站在镜子前,看自己的表情、手势,反复听录音。由于常常一个人走路时念念有词,她甚至曾被人怀疑有精神病。她将以前练习宣讲的故事讲给党妮娜这些年轻人听,也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那样热血的年华,那样全情投入,无怨无悔,心中奔涌的是无限激情。她很庆幸,经过这么多年岁月的磨砺,她的激情从未消褪,反而在岁月中愈发深沉,愈发炽烈。

“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席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细腻而严格的。当童年的岸英跟着母亲杨开慧烈士坐牢时,他焦急牵挂。少年的岸英领着弟弟流浪于上海街头时,他委托组织四处寻找。岸英留学苏联时,他写信寄书,勉励教育。在延安时,他严格要求岸英,不能吃小灶和中灶饭,只能拿着碗筷到大灶就餐;教育儿子不能有任何的优越感,主席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是一样的。建国后,他让儿子回湖南老家,看望邻里乡亲,看一看开慧妈妈。 爆发后,他送子出征,投入到解救朝鲜人民的火热战斗中。当岸英血洒异国疆场的噩耗传入国内时,这位父亲忍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说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话语:‘岸英是我的儿子,可他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死得其所,死得值得’。”

虽然《父子情深》讲述了许多年,但对于王晓莉来说,每次讲述都有不同的感受。多年来,她经历了生活的酸甜、亲人的离别,让她最遗憾的是,公公去世和外婆去世,她都因有宣讲任务而出差在外,没能送老人 一程,至今提及,她依然会泪莹眼眶。有时深夜想起将她从小带到大的外婆,她都会忍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但她也知道,外婆会理解她,不会怪她,因为外婆从小就教育她,工作最重要,一定要对工作全力以赴。她一直就是这样要求自己。虽然那份遗憾和痛楚依然在,但也正是这份遗憾和痛楚,让她更能理解伟人毛泽东在痛失爱子时那份煎熬,她在讲述《父子情深》时,会更有情感的共鸣,她的讲述也因此而更能打动人。

她说:“毛岸英逝世之后,主席瞒过所有工作人员,把岸英的衣物珍藏身边26年。我们不曾得知,这个老年丧子的父亲曾经度过了多少个睹物思人的不眠之夜。几十年过去了,伟人们相继离开了我们,可王家坪旧址前的老柳树,默默守护着这张照片,诉说着凝结于这张照片中的父子深情。”每每讲到这里,她总会哽咽。《父子情深》《为有牺牲多壮志》成为宣讲团最受瞩目的节目。

王晓莉已经无法细数为了工作,失去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日子。至今有一张照片她还保存着,那是儿子小时候受伤的照片。由于常年外出宣讲,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她早早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有一次,她出差在外地,得知儿子在幼儿园玩耍时,不小心头碰到地上,流了很多血,头上缠了绷带。得知这一消息,她也无法回去看望,只能默默担心流泪。家人给受伤的孩子拍了张照片,她每每看到,都会心疼不已。“可是,这些与主席失去爱子的痛苦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记得在云南宣讲时,宣讲团整整待了一个月。那时候,宣讲团成员大都刚当妈妈不久,一到晚上,大家都开始想孩子,想得一起流泪,但是白天一上舞台,她和同伴们又全身心投入到宣讲之中。

每当有宣讲活动,王晓莉都会克服一切困难,认真出色完成任务。今年5月,出差在外的她突然感到浑身乏力、头痛欲裂,但她依然坚持完成工作任务,之后返回西安,医院。医院都未得到确诊,这时她已发烧40多度,浑身刺痛,虚弱无力,医院多次下发病危通知书。最终经过专家会诊,确诊为肝脓肿。此病罕见,王晓莉是当时全国第2个确诊病例,医生告知,如果再耽搁两天,有生命危险。经过院方奋力抢救,手术后10天,病情终于有所好转。

王晓莉一家三口合影

手术做完后,王晓莉每天靠挂着吊瓶维持身体营养,十天时间瘦了八斤。此时,有消息传来:宣讲团有一场十分重要的宣讲任务。她躺不住了,觉得如果不去宣讲,心里很对不起前来听宣讲的观众,她会觉得很遗憾。几经思量,她决定带病去宣讲。于是,她瞒着医生,挂着引流袋,在朋友帮助下,租一辆车,匆匆赶往延安。引流袋被遮在裙子底下,顶着疼痛,王晓莉坚持上台讲完。“在台上讲述的时候,我觉得浑身虚弱,打起所有的精神顶着。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无数革命先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线上穿越,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讲完后,她鞠躬,往台下走,才惊觉,浑身已被汗水浸透。朋友们又驱车几百公里,医院。那次宣讲,让原本还未恢复的身体更加虚弱了,比原计划又多住院几天。

有人问她值吗?她说当然。宣讲伟人故事,赓续延安精神,就是她的使命。从踏入延安革命纪念馆 天开始,她兢兢业业,认认真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宣讲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她从未觉得这是重复,更从未觉得倦怠,出现在人们面前的王晓莉,永远激情满满,神采飞扬。

党建专家、原陕西省委党校副校长、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郑志彪对王晓莉那次带病参与宣讲的经历记忆深刻。“王晓莉政治思想过硬,理论基础过硬,业务能力过硬,是宣讲团的核心人物。她很有凝聚力,也带动一批年轻人投身延安精神宣讲。在一线宣讲的同时,她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人,在她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延安精神宣讲团传帮带的优良作风。”

王晓莉深受延安精神影响,她以全部热情,真挚投入宣讲工作中。她以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而自豪,以能传播延安精神而自豪,更以能践行延安精神而感到人生充满意义。她会继续传播、践行延安精神,因为那就是她的人生使命。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年第17-18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