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3日下午,我国首个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从海南文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奔赴火星。
长征五号遥四点火升空。拍摄:Tea-tia很多人直觉上会以为,这样的“时机”特殊之处在于能让探测器最快抵达火星,或者说用最短的时间、以最近的路程抵达火星。但恰恰相反,火星探测器优先选择的是一条更加漫长和遥远的旅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最省燃料还最短最快抵达?想得美!
每26个月,地球上会有一小段时期特别适合发探测器去火星,事实上,人类六十年火星探测史上,绝大多数探测器都是在这样的“火星发射窗口”出发的。
最近的这个火星发射窗口就是今年(年)7-8月,不只是我国的天问一号,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计划7月30日发射),阿联酋的希望号(已在7月20日发射)都选在这个窗口发射。
火星探测器优先选择的是一条更加漫长和遥远的旅途(也就是“地火转移轨道”)——因为对大多数不载人的探测器来说,路上多花点时间根本不是事儿,但燃料却是“无价之宝”,在火箭运力一定的情况下,探测器需要消耗的燃料越少,就越能多带点其他有用的东西,比如带更多科学仪器,进而有更多科学产出。
一言以蔽之:又省燃料又路程短又快,不存在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有赖“胖五”的运力加持,发射后的天问一号可以一次性获得足够大的速度,能被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
就是这样一个环绕太阳,能和火星轨道交会的椭圆轨道(图为标准霍曼转移轨道)▼
探测器发射和抵达时地火相对位置。44°是平均值,实际因为火星轨道比较椭,每次窗口会有不同,本次火星季的夹角只有约30°。改编自:NASA
而如果火箭运力不足以让探测器达到足够高的速度(轨道)的话,探测器就需要先在地球绕上几圈(被送入地球停泊轨道),再通过自己消耗燃料点火一点一点加速(抬升轨道),最终蹭进地火转移轨道。你看,火箭给力的话,不仅能发更重的探测器,带更多东西,而且还能帮探测器省更多燃料。
地球停泊轨道中转的典型代表:印度曼加里安号▼
印度曼加里安号轨道:先经过地球停泊轨道的抬升,再进入地火转移轨道。来源:ISRO
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一段时间后就能与火星自然“相遇”,途中无需一直消耗燃料,只需在择机进行的几次点火修正轨道时消耗少量燃料即可。换言之,在火星发射窗口出发,从地火转移轨道飞向火星,这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地球人总结出的尽可能节省燃料的一条路线,代价则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飞很长的路途。
探测器经地火转移轨道与火星“交会”的示意图,这样的发射时机每26个月出现一次。注意三点:1)发射时并不是地火距离最近的时候;2)并不是最省时间或者最短路程;3)这是探测器尽可能省燃料的路径。来源:NASA
不过,前面的图里其实只是地火转移轨道中最省燃料的一种情况——霍曼转移轨道。探测器与火星交会时探测器刚好飞过半个椭圆,这时候探测器和火星的速度方向相切,入轨和轨道机动所需的燃料最少。霍曼转移轨道路上一般需要花费6-11个月。
那你说我愿意多花点燃料,想再快一点,路程短一点,可不可以?可以。如果探测器在初始阶段有更高的速度,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那么就可以提前与火星交会,这就是快速转移。如果将来我们有载人火星任务,那么燃料相比于人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会更倾向于更快抵达的方案。
霍曼转移vs.快速转移,大小没有按比例。绘制:haibaraemily
按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天问一号的地火转移之旅需要在路上花费约6个半月(算是很快的了),于年2月抵达火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