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远,生活很近。
时间很长,光阴很短。
有空,来坐坐,谈个天。
聊江湖故事,看风云漫卷,
天下很大,我们一起去看看;
世事繁杂,我们简单来聊聊。
欢迎你,一起来谈个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俏言
生活在明朝年间的万户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华夏子弟们不仅实现了他的梦想,还开始了在太空的生活。
这个本名陶成道的浙江金华人,晚年把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双手举着2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结果火箭爆炸,万户为自己的飞天梦,献出了生命。后人因此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年6月17日,神舟12号飞天,带着三名航天员,将在天和核心舱里完成三个月的在轨驻留。
18点48分,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这无愧于当年万户升天前那一句悲壮的呼唤——“飞天,乃我华夏千年之夙愿。”
如果从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完成首次试飞算起,多年间,从飞向蓝天,到“逃离”地球,再到生活在地球之外,人类孜孜不倦,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探索和追逐。
为什么人类如此执着于星空?当我们在谈论航天时,到底是在谈论什么?是历史的还是现代的,是国家力量的还是民间浪漫的?天文学者,宇航员,用望远镜记录数据的科学家,渴望去火星生活的平凡人,甚至是抬头数星星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一枚硬币和一掷亿金
年12月的一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一对兄弟面对面站着。他们中的一个,手中攥着一枚硬币,正面代表哥哥,反面代表弟弟。
他们之所以选择抛硬币的方式,不是不想冒险,而是不愿意对方冒险。
硬币落在地上,正面。
旷野上,哥哥平静地朝一架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机器走去。这是一架奇怪而又可怕的机器,在过去的几十年,已有不少人因为这种机器摔死了,以致于许多人认为这是神经病才捣鼓的玩意。
发动机轰鸣,这架机器快速奔跑起来,飞离了地面,哥哥还没来得及欢呼,就重重地栽下,万幸的是没有受伤,只是机器摔坏了。
经过几天的维修,兄弟二人又一次站在了旷野上。这次负责驾驶的是弟弟,他成功了。
历史记住了这一天和这对兄弟——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他们驾驶的这架机器,叫“飞行者一号”。
从此,人类飞天序幕拉开。
66年后的年7月21日,当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爬出舱门,在月球表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地球沸腾了。
彼时马斯克还没有出生,五岁的杰夫·贝佐斯正和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过程。那还是在得克萨斯州的农场里,这场盛大的美国登月仪式刺激着这位少年,于是种子就这样在他心里被埋下。
后来,贝佐斯成立了亚马逊,稳坐在世界首富的宝座上,直到今年1月,地位曾被小他七岁的马斯克短暂地取而代之。
马斯克为何许人也?硅谷“钢铁侠”,天才商人,资本家和火星梦制造者。或者说,是梦想家和冒险家的合体。这不仅源于他有着热衷冒险的外祖父基因,更是从小对科幻小说迷一般的热爱。
马斯克总是在一无所有,用上一次创业成功的积累换取下次创业的资本——直到他创立起了SpaceX。他把卖掉Paypal的1亿多美元全部投入了这里,因为他想完成一个送人类上火星的梦想。
两名成功的商人在顶峰相见,争夺的却并不是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而是儿时关于太空的那个遥远的梦。
贝佐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和马斯克的SpaceX,作为美国民营航空公司的两大巨头,两个人都在用巨额的资本铺垫起各自的飞天计划,例如贝佐斯每年都会卖掉10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用于“蓝色起源”,马斯克自己掏了两亿美元砸进SpaceX。
可即便强如世界首富,在浩瀚且未知的星空之下,也会有失控的无力之感。从年到年,SpaceX火箭三次发射,三次失败。马斯克曾发誓事不过三,但他想再任性一次,于是有了“猎鹰1号”火箭成功驶入轨道的壮举。
“蓝色起源”也不差,年,“蓝色起源”在得克萨斯州发射了“新谢泼德号”。“新谢泼德号”成功飞到测试高度后安全返回着陆,这意味着火箭的可重复利用,实现了行业的重大突破。贝佐斯激动地发了自己的第一条推特,称自己拥有了一枚“稀有野兽”,二手火箭。
老对手马斯克不乐意了。两个人在推特上开始逞起口舌之快,战火蔓延到了线下。28天后,马斯克带着自己的“猎鹰9号”成功发射着陆,他觉得自己的火星梦又有了希望。
年,马斯克还只想着把自己的特斯拉跑车送向太空,并在车里循环播放戴维·鲍伊的《太空怪人》,在太空漂浮数十亿年。
但是他和贝佐斯都没想到,大洋彼岸的英国人理查德·布兰森,用“太空船2号”实现了两名飞行员试飞并成功返回地球的先例。紧接着,公司在一年后上市,开始向有钱人贩卖着关于普通人太空旅行的梦想。理查德·布兰森承诺可以载人航行到公里的高空,并在失重的状态下漂浮10分钟,票价25万美金一位。
理查德·布兰森
虽然有人说这和在模拟零重航天器“呕吐彗星号”的体验别无二致,但依然有人愿意为这样的旅行买单。理查德·布兰森的计划一拖再拖,甚至被后来者居上。
马斯克宣布,计划今年年底到年,用“猎鹰9号”火箭将载有4名旅客的龙飞船发射至太空,完成一次5天4夜的环球飞行。
今年2月,贝佐斯正式宣布辞去亚马逊CEO的职务,把精力正式放到自己的“蓝色起源”中,与马斯克继续太空论剑。如果不出意外,这场关于上天的竞争,将永远存在下去。
最新的消息是,贝佐斯不久前在ins上发帖:“自我5岁起,我就梦想着能去太空旅行”“7月20日,我将和我的兄弟一起踏上这段最伟大的冒险旅程。”据美国商业内幕网6月20日报道,在他宣布消息后3天,网上就出现“别让贝索斯重返地球”为主题的请愿,该请愿共获得4.1万多人支持。
追星星的人和民间火箭人UP主
富豪一掷亿金,只为一场豪华刺激的太空之旅,而普通人想的是,可以开无数个脑洞,追逐上天的自由。
那是古今中外无数来自民间的奇思妙想构成的关于摆脱引力定律的一场逃离,例如B站上有一名UP主在后院自制了全离心式的喷注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虽然这整个过程以焊接口的漏液爆裂,大火烧毁了后院的猪圈结束。但是谁能说这不算是唱响了普通人对抗生活的高歌。
前不久有条消息很火。00后美国女孩艾丽莎·卡森立志成为一名火星宇航员,并且她真的在朝着这个目标迈进。她7岁报名美国太空营;12岁,成为第一个去过NASA所有14座访客中心并完成护照计划的人;15岁,她成为NASA一项太空研究教育计划史上最年轻的毕业生,正式通过官方认证,获得太空人培训资格。她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NASA三个太空基地训练的人。
艾丽莎·卡森
虽然目前20岁的她还没有被选为NASA的正式宇航员,但是她关于火星的梦想是真的。正如电影《火星救援》里,马特达蒙看到自己在火星的土豆发芽那一瞬间的喜悦,火星对于她而言,是一场孤独却又决绝的征途。
在中国,民间的航天爱好者们自发组成了一个圈子,互相攀比着自己的飞天成果。这些人中有老师、程序员,甚至是还没毕业的大学生。
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上,在疫情期间耗时半年,自制了一枚固体火箭,从流体仿真、制造、测试、控制到最终发射和回收,他用视频记录了全过程。
火箭升空的一瞬间,弹幕刷屏——“各地信号跟踪正常”“空中姿态正常”“陕西跟踪正常”“四川观察正常”。多个机位镜头的拍摄,竟让人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那个“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时全民呐喊的激动时刻。
越来越多野生技术控的出现,让航天这项极端精尖的科技,似乎找到了在民间落地的可能。
民间火箭人UP主,院坝火箭人·冯·布劳恩,不知他白天是从事什么营生的,但雷打不动的是,他每周五的傍晚都会在院子里做火箭喷射实验,阵阵轰鸣声和火光冲天的视觉观感,让人称之为最硬核的火箭玩家。
就算没有硬核的设备,只要有着一颗爱火箭的心,仅仅用简单的硬纸壳、塑料袋和卫生纸,也可以做出可以发射的火箭模型,而这个火箭的主人,也可以是一名高中生。
不止如此,在民间的火箭圈里,马赫环、液体火箭发动机,这些看起来很专业的名词,都会不经意间出现在关于火箭制作的弹幕里,这是中国民间梦想家们永远的乌托邦。
中国航天“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航天人
仰望星空,路在脚下,有人造梦,有人圆梦。
和发射特斯拉超跑到太空相比,中国的航天故事,是内敛的,含蓄的。
譬如每次发射任务结束之后,离开文昌发射场之前,中国航天人都会举行一个神秘仪式——在海边,找一处偏僻的地方,把保密资料一把火烧光,然后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在发射之前要吃包子,意味着圆满;带着菜谱到太空表演花式干饭;在太空尝试种植生菜……这是属于中国航天人踏实的浪漫。
战国时期屈原的一首《天问》问世,多年以后,中国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流传千年,中国航天的月球探测器就以“嫦娥”命名,搭载的月球车也得名“玉兔”;古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如今就把为“嫦娥四号”探测器提供地月通信支持的中继星命名为“鹊桥”。
中国航天在时间的两端,用航天技术的一次次突破,演绎着“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动人情怀。
我们鲜少看到某一个中国航天人频繁贩卖自己的太空梦想,他们更多以一种集体的方式出现,在发射成功后留下彼此拥抱的画面,然后转身投入到下一次的发射当中。半个世纪前如此,如今依旧。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戚发轫院士,36岁穿着大棉袄在海里的冷库做低温试验,59岁出任中国载人飞船总设计师,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他终于亲手将杨利伟送上了蓝天,并让他平安回家。
如今老人已满鬓斑白,英雄迟暮,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无数贡献的他,却没有马斯克的傲慢,他依旧觉得星辰大海是无际的,人是渺小的。但“要靠每一个渺小积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于是,中国人就这样迎头赶上。年,太空常住居民是三个苏联人;年,两个俄国人,一个美国人;年,国际空间长期维持在六人;去年,四座载人龙飞船投入运行,常住人口增加至七人,而神舟12号的发射,让太空常住人口一下子到达了十人,自此,中国航天员在国际上拥有了自己的专属英语单词“taikonaut”。
三名宇航员中,57岁的聂海胜已是三飞太空,年近花甲,他还不忘在神舟十二号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打开航天面罩,对着镜头憨笑,比出一个“耶”的手势。
以老带新,是中国航天员的传统,不止是现在还在太空生活的他们,还有在地面的守护者。这些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他们的面孔或许不为人熟知,但他们正成为中国航天的中坚力量,托起了一代代中国人跳离地球表面的梦想。
当中国人呐喊者“我们上头有人了”的时候,在发射现场、在飞行控制中心、在卫星观测站、在火箭设计院……在与航天历程迈出的每一步息息相关的台前幕后,无处不活跃着这群青年科学家的身影。
年,“神舟”五号划破苍穹,杨利伟这个名字出现在全世界的媒体报道里,也印在了某些孩童的心里。
7年后,杨利伟和翟志刚、刘伯明几位老宇航来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台下,一名叫韦明川的学生热血沸腾。他是航天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他正在试图创造一个奇迹——以学生的身份研发卫星。
年,韦明川研发的第一颗卫星搭载着“长征”六号被送入太空,他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卫星总师。两年后,韦明川团队研发的卫星拍出了最美的地月合照。
这是一个全员“90后”的团队,最小的黄家和在加入团队时只有17岁。而他的航空梦,也是源于4岁时杨利伟和背后的中国航天神话。
鲍硕
29岁的北京女孩鲍硕,台前,她号令八方,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首位女调度,幕后,她娇小可爱,是爱甜点也爱追星的“少女”;
35岁的山东小伙冯韶伟,无论是参与设计新一代运载火箭,还是做饭炒菜,他总是步骤严谨、精确计时,让精益求精成为习惯;
37岁的吉林小伙张宽,他五年没回老家,六年磨一剑,只为“嫦娥”五号在月球实现完美“挖土”;
26岁的“火箭追踪者”刘乔艺,常年坚守西沙岛,操控着雷达天线,追踪火箭动向;
31岁的“航二代”黄蔚,既扮演着火箭风险的指向标,也常临危受命,为火箭“把脉”……
他们的青春正和中国新一代航天器一同成长,而他们启程的地方,他们对于航天的热爱,大多都源自最初的一份好奇与憧憬。
这不仅是属于中国人的好奇,也是当代人的好奇,更是全人类的好奇。
可是,因为一份好奇而如此执着于天空,值得吗?
史蒂芬·霍金教授曾经试图回答过这个问题。
史蒂芬·霍金
他说,对我们来说,地球变得太小了,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人类向太空的拓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会决定我们是否还有未来。它不会解决地球上任何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它将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着眼于更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拘泥眼下。
我们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往更远处想,往更高处想。
有人说,人类文明的诞生不是源自第一次用双腿走路,而是源自第一次因为好奇而抬头仰望星空的瞬间。从前是,现在也是。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