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快评ldquo天问rdqu

一首跨越两千年的长诗,成就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响亮的名字。“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曾经发出的这句感慨,两千年后因“天问一号”而再次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在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整整一个月后,7月23日中午,作为执行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正式开启了奔向火星之旅。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对全世界来说都格外特殊的年,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大年”。除了北斗组网完成、火星探测器出征,还有嫦娥五号即将探月“挖土”(采集月壤)以及低轨移动互联网系统“鸿雁星座”、近地载人空间站等或整装待发,或拉开建设序幕。单是看这些浪漫的名字,就很难不让人对太空充满无限想象。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人迈向太空的脚步正越来越坚实,目标也越来越深远。

中国人为什么要上火星?笔者发现,以往几乎每次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进步时都会出现的“是否浪费钱”、“值不值得”等争议,如今在互联网上已渐渐销声匿迹。经历了众声喧哗的嘈杂后,中国公众的视野也随着航天人的脚步越来越宽,看得越来越远。发展航天事业,进军深空探测,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也是着眼未来太空时代的现实需求,因此它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当马斯克宣称要送万人移民火星,当多个国家的火星探测器在7月同场竞技,中国的“天问一号”今天出发了。看看获悉发射成功后中国社交媒体上那些激动的留言,就能发现“天问”工程是人心所向,亦是众望所归。

虽然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年才正式批准立项,但我们的进步更快,目标也定的更高:当年立项即计划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落、巡”目标。中国人为什么能?用一个或许显得“老套”的说辞作答应该恰如其分:自力更生。它也是中国航天致胜的法宝,包括经历过9年前“萤火一号”的挫折,也包括后来“胖五”的成功发射,都诠释了“靠人不如靠己”的重要性。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也曾以“自力更生”总结航天精神:“一切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当年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我们要向一代代默默奉献的航天人致敬,“天问”是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新起点,也是中国航天人的新征程。

不过今天我们更想以科学的名义,而不是以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待包括“天问一号”和阿联酋“希望”号、美国“毅力”号在今夏的集中发射。作为和地球几乎同龄的一颗行星,火星曾有着怎样的过往,又是否能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要想找到答案,就需要地球上的人们团结协作,共同探索。

按照计划,“天问一号”还将飞行7个月,才能完成这次最远跨越4亿公里的拜访。可以想见,在这期间大概全世界科学爱好者都会睁大眼睛盯着中国这颗火星探测器的步伐。如果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首个首次探索火星即完成软着陆的国家。但毋庸置疑的是,就像中国率先作出新冠疫苗全球共享的承诺一样,“天问”系列的科研成果也必将惠及全人类,这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与中国古代先贤仰望宇宙时曾拥有的博大胸怀一脉相承。

▲图片来源:

新华视点

希望在奔向火星乃至更远太空的旅途上,各国间大可以少一点心机和算计,多一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