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乡愁外的真实诗人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余光中先生的这首《绝色》,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歌。大概先入为主的观念,总是容易让人产生固有印象。记得,在没读到这首诗歌之前,我对余光中先生的印象,还停留在那首学生时代的《乡愁》里。

后来,才发现余光中先生不仅本身是个幽默风趣的人,在文学方面也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用他的文章《析论我的四度空间》里的话讲,即“我一生经营四大文类:诗、散文、评论、翻译,迄今写作不辍。”

当余光中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果然成为了情理之中、预料之外的“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并同时拥有了集知名诗人、作家、学者和翻译家于一身的美誉。

仔细说来,余光中先生最早产生的就是那颗诗心了。而旧诗的根底影响和英诗的启发,让他很快便投入到新诗的创作中去。最终,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勤劳的写作令余光中先生在诗歌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他的诗歌。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乡愁》,正是以时间为脉络,精选了余光中先生多个创作时期的诗歌集。从《萨福投海》到《水手的日记》,从《月台》到《巴黎狂想曲》,从《五陵少年》到《天狼星变奏曲》,从《乡愁》到《白玉苦瓜》,从《寻李白》到《天问》……

这些丰富的创作题材,恰恰说明了余光中先生在诗歌方面绝对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倘若,你问余光中先生,到底哪来这么多灵感?那么,我想他一定会说:“这都是缪斯女神的功劳!”

说不尽的“乡愁”在文学创作中,乡愁是一种举世皆然的特殊情感,在离家、离国的游子身上表现得格外强烈。比如,孟郊的《游子吟》;比如,屈原的《离骚》;又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耳熟能详的《乡愁》。

其实,在本书中,余光中先生写乡愁的诗歌挺多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我死时》。这首诗歌是这样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多么炙热的情感啊!它生动地表达了余光中先生那种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让人读之动容。而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确足以包容万物,那江河汹涌奔流的声音,仿佛听着就具有安定心神的力量。

写不尽的“情思”情之一字,往往最动人,也最伤人。在《萨福投海》中,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为情自杀,那种“夜空是多么的崇高!我再伸手也摸你不到!”的无奈,像极了爱而不得的心情,让人深陷痛苦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从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绝路。

余光中先生与妻子的婚姻生活是美好的,在《蜜月》中,他说:“你仍是新娘,你仍是新娘,如果你爱我,你可以把蜜月延长——到七十岁(像你的白发像我的白须)那样的短。”是呀,对于甜蜜的两个人来说,再悠长的时光,都会觉得太短。

对于每个人来说,亲情永远是割舍不下的。《母难日》就表达了那种浓浓的母子情:“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是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道不尽的“生活”生活是丰富的,也许在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就有灵感的迸发。在本书中,那首《扬子江船夫曲》,那首《圆通寺》,那首《读脸的人》,同样让人印象深刻,也总能够带给人一些精神上的启示。

或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人们一直在找一个平衡,就像余光中先生那样通过诗歌去感悟自己身边的一切,去获得内在的精神滋养,去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形式似乎变得不再重要,只有选择好正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就好。要相信,命运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你的选择决定了你的未来。

《乡愁》是一部精品的诗歌集,它展现了余光中先生富足而又独特的诗歌世界。透过这本书,身为读者可以在其中品味到复杂的人生真谛。我很喜欢这部诗歌集,那么你呢?

#诗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