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太空一日刷屏伟大的背后藏着多少

北京中科忽悠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
近日,有网友发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有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文中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不少惊心动魄的瞬间。文章被发到网上后,迅速引起广泛热议。生死26秒: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课文的第一个小标题,就叫做——“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年的那次发射,初期十分顺利,但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黑暗26秒”,却让杨利伟感觉到了“死神”的逼近。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他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五脏六腑似乎都要被震碎了,这是在地面上成百上千次训练中从未经历过的。共振持续26秒后,一切才恢复正常。杨利伟后来写道:“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刚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在返回时,同样惊心动魄,杨利伟这样写道:“我看到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外边烧得跟炼钢炉一样,玻璃窗却开始出现裂纹,那种纹路就跟强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种小碎块一样,这种细细的碎纹,我眼看着它越来越多……”这是杨利伟始料未及的,如果舷窗玻璃碎裂,那后果不堪设想,外边可是℃至℃的超高温度。当它裂到一半的时候,他转头一看左边的舷窗,它也开始出现裂纹。这个时候杨利伟反而放心一点了:哦——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回来之后才知道,飞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层防烧涂层,是这个涂层烧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出现问题。以前每次进行飞船发射与返回的实验,返回的飞船舱体经过高温烧灼,舷窗黑乎乎的,工作人员看不到这些裂纹。而如果不是在飞船内亲眼目睹,谁都不会想到有这种情况。北斗发射背后原来也这么“惊险”年,我国决定启动北斗一号工程,进行卫星导航试验探索。当时,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各发射了20多颗卫星,已完成全球组网,并占用了最适合卫星导航的黄金频段。按照国际电联规则,必须在7年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发射和接收相应频率信号,才能获得该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否则将无法取得合法地位。北斗人背水一战,倒排工期,将研制周期大大缩短。同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攻克了首次使用新改建发射工位、首次使用远控模式、首次发射中圆轨道卫星等多项挑战,针对此次任务分析风险、制定措施、把控节点,扎实做好了各项准备。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起飞,于4月17日20时许传回了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在全球十大航天发射场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气候条件较为复杂,发射窗口气象保障难度很大。但在年一次北斗发射任务中,他们创造了极端恶劣条件下发射成功的纪录。年7月27日凌晨3时,距发射窗口还剩2个半小时,天空中突然云团涌动,越过山峰向场区上空聚拢,不久便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发射前半小时,天气没有丝毫好转。5时30分,已经到了窗口时间。指挥部要求气象系统拿出5点35分至45分之间的最后会商结果。气象团队仔细分析,凭借丰富的经验,发现雷雨将出现一个短暂间隙。他们将这一“战机”上报后,指挥部当即下达了准备口令。5时44分28秒,长三甲火箭喷出烈焰,钻入稠密的云层。不久后喜讯传来: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准确入轨。“天问”探火成功别人欢呼他却潸然泪下经过长达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和3个月的“环火”探测,年5月15日早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在“天问一号”开启长途跋涉之前,中国的航天人走过了更远的路程。一组数字最为直观真切:“10年前筹划,千军万马为之奋斗了6年,我们在发射场坚守了天,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坚持了天,取得首战告捷就是环绕火星,之后到今天又坚守了93天”,可谓是“十年磨一剑”。成如容易却艰辛。一朝圆梦,背后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日日夜夜的钻研攻关、细密筹谋。数据显示,自上世纪60年代,人类开启火星探测活动以来,只有53%的任务成功或部分成功;着陆任务中,成功率不到50%。“天问一号”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同时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既要实现环绕,又要实现着陆,还要实现巡视,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着”是三大任务的第二步,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此前一些失败的火星探测任务,大多在此“折戟”。程序复杂、环环相扣,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细微的偏差,结果都可能差之千里,可谓险象环生,背后的压力亦可想而知。“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不少人激动落泪,其中一位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的总设计师张荣桥。这是喜极而泣,也是如释重负,张荣桥说这眼泪“又甜又咸”。镜头中,一闪而过的单人床、写满数据的黑板,连同他脚上的布鞋、头上的斑斑白发,让航天人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神愈加熠熠生辉,让人无比动容。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回首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天,从“北斗指路”到“嫦娥揽月”,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建站……中国航天人的浪漫,让满天神话照进现实;伟大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苦难。(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郭凯综合观察者网、人民网、科技日报、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