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17日,农历四月三十,星期六。欢迎大家点击进入臭豆腐财经!
还有几天就要到端午节了,和大家闲聊一些民俗事儿。提到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也许你还会想到一个人,那就屈原。
今天就从屈原传世不多的诗篇中,精选8句诗歌,一窥他传奇的一生、浪漫的一生、坎坷的一生。之所以选择从诗篇中读懂他,是因为他不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更是一个引领时代文学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史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作为“楚辞”的集大成者、发扬者,他创作的名篇《离骚》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堪称鸿篇巨制。此外,他还创作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而正是这些诗篇,让我们看到了屈原的一生际遇。
01/一个出身名门大家的人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这是《离骚》开篇第一句诗,什么意思呢?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可见,屈原也是一个出身名门大家的人。古代人非常讲究门第、出身。在科举制还没有建立之前,平民百姓要想出人头地是非常非常难的。
屈原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楚怀王熊华的赏识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屈原与楚怀王都是芈姓,属于同一宗族。
02/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离骚》
在屈原的诗篇中,钟情于描写各种香草和美人。比如,在《离骚》中出现的香草就有二十余种,像申椒、菌桂、秋兰、木兰、秋菊等等。这些香草描写虽然有暗示、象征的意味,但更多地是展现一个人内心对自然美好的向往,也展现了屈原内心柔情、浪漫的一面。
03/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屈原的一生,大起大落。年轻时一度被楚怀王重用,后因为力主变法,被打了小报告,遭到楚怀王冷落。当他倾力辅助的楚怀王客死他乡之后,他又被子兰等小人弹劾,被顷襄王贬出国都,政治生命基本终结。
在这样的情况,只能借助诗歌,表达遭谄放逐时的痛苦,抑郁不得志的忧愤,难以排遣的悲伤。
04/一个矢志不渝的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屈原为国效力的理想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遇到的艰难实在是太多太多。
战国后期,七雄力量悬殊逐步拉开,真正有实力的就是秦国、齐国、楚国三家。而这当中,楚国版图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也还不错,最有潜力统一六国。但偏偏遇到了一个缺乏野心、爱听谗言、贪利、优柔寡断的楚怀王。
这些,屈原其实看在眼里。当他第一次遭陷被楚怀王冷落之后,他就知道要实现强大楚国的理想,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所以,他用诗篇表达自己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勇气和决心。
05/一个孤独清醒的人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楚怀王三次被秦国欺骗,不顾屈原的劝阻和谏言,让屈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第一次秦相张仪出使楚国,挑拨楚国、齐国关系,并假装要还给楚国商於里土地,导致楚国宣布与齐国断交。
最终,楚国不但没有得到那里土地,还因为楚怀王仓促用兵与秦国大战,又损失关中一大片国土。
这时的楚怀王就应该清醒,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奇特。
楚怀王并没有清醒,也没有吸取教训,他又被秦国欺骗了第二次,荒唐地把楚国太子送到秦国作为人质。
第三次,秦王假装邀请楚怀王在关内会盟,屈原苦劝不止。楚怀王一意孤行入关,直接被秦国软禁,导致他客死他乡。
06/一个坦荡率直的人
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
——《九章·思美人》
屈原满心为国为民,但却过于直率,不太会变通。如果用我们现在世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智商在线,情商掉线。
他曾官拜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但是,这时期的他专心谋划变法,几乎很少与同朝为官的同僚们有私下交往。
用他上面这句诗来解释,就是他不愿意委屈自己、迁就别人,也不愿意同流合污。
楚怀王死后,他没有得到顷襄王重用,也源于此。
顷襄王不像他父亲楚怀王,与屈原有过促膝长谈,对屈原多少有些包容。到了他这里,屈原的一些直言,就被他看作是倚老卖老、出言犯上。
所以,后来子兰在顷襄王面前打屈原小报告时,他就顺势把屈原贬出了国都。
07/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人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卜居》
屈原第一次被流放后,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这期间,他也作了一些反思。
可见,屈原也不是一个执拗的人。古代不管思想政治家,还是文人墨客,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敢于自省、善于自省、勤于自省。
屈原一心为国,竭尽心力效忠国家,却还是被谗言谤语把他和楚怀王遮蔽阻隔。
诗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开了屈原心中的困惑。
08/一个宁死不屈的人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
公元前年,秦国大良造白起攻取了楚国邪、邓、西陵。第二年,更进一步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顷襄王都没有认真抵抗一下,直接弃城逃跑了。
而这一年,屈原已经62岁了。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忧心着他深爱的楚国。起初,他并不愿意相信秦国人已经打下了郢都。
直到他在路上陆陆续续碰到从郢都逃难出来的人,他才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然而,这个现实对他来说太残酷。
他知道,如今苟延残喘的楚国虽不会马上灭亡,但已无药可救。
更何况,他这个政治生涯已经终结的老人,再也不能效忠他热爱的国家了。
带着苦闷、绝望的心境,他迈着虚无缥缈的步伐,走到了汨罗江边,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终点。
这一天,公元前年,农历的五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