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sohu.com/a/213065615_229438□钱姿瑞中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年,通过无数中国航天人的努力,在66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航天的地位已然跨入前三。而这么多年来制作的航天题材纪录片承载着航天人的精神,通过虚拟影像、人物口述、实地考察等手段唤起新时代人民的群众认同以及实现精神文化的传承。本文将从三部纪录片《太空英雄》《我们的征途》《北斗》看航天六十六年中所经历的部分艰难困阻和人文情感,以及在其中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独有的民族精神。一、载人航天的四个“特别”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史上的一次突破,更是一座里程碑。纪录片《太空英雄》记录了首批航天员从开始选拔到最终乘坐神舟五号的全过程。该片历时七年,是一部完全纪实的纪录片,在片中能看到成为宇航员到底要经历多少考验。而在这些考验的背后,存在着他们不懈努力、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特别能吃苦和特别能战斗。荒凉的戈壁、寒冷的冬日雪地、浩瀚的碧蓝汪洋都存在着同一批人的身影,那就是在训练中的宇航员。都知道航天苦,群众对于宇航员上天前要经历的°旋转训练大都有所耳闻,但在影片里看到准宇航员训练时的真实场景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耗时长达七年的纪录片里,有五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在训练中度过的。每个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无比巨大,但片中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准宇航员产生放弃的念头。吃苦不仅是物质条件上的苦,更是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的三重困苦。在纪录片中还能看到一种人群,那就是围绕在准宇航员和火箭旁的人们。他们需要准确无误的判断准宇航员的情况以及火箭状况,确保更高概率的安全,以及随时准备在必要时刻快速启动备用计划,他们和准宇航员也是一样的,他们在陆地上准备战斗,宇航员在天上准备战斗。特别能攻关和特别能奉献。在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时,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1]在航天事业的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迟了其他国家好几步,为了追赶上他们,对于航天事业的要求更是要追求质量,以确保做到“弹无虚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早在选拔宇航员的过程中,曾任空军副司令员的吴光宇就曾表示过:“我愿意第一个报名上飞船,而且不计一切后果”。载人航天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很痛心,但总是会有人因此牺牲。当他们交上这份成为宇航员的申请书时,他们就已经考虑到了这项事业不仅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还有做好了奉献生命的思想准备。这四个“特别”就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从这部纪录片来看,载人航天精神已经牢记在每个航天人的心中,通过纪录片,这个精神又传达到人民群众中去。每一位航天宇航员为了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添上一块有着强大精神力的基石,虽然知道这条路走下去是有不少的困难,但他们依旧甘之如饴。二、浪漫叙事下的探月之旅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所处的太空以及它本身都是带有神秘感的,自古以来全世界对于它的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传统神话《嫦娥奔月》的故事里就已经体现出中国古人对月球的向往,浪漫派诗人屈原曾在《天问》一诗中写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一千古诗句替古往至今的我们向浩瀚无垠的太空发问。而在千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能带着疑问,向着那带有浪漫色彩的月球更进一步。年12月24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的《我们的征途》讲述了这些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上的不懈努力。在选择这部纪录片的呈现方式上,创作团队带着中国人特有的对月球的浪漫情结开创了融合浪漫与科技的风格化创作。《我们的征途》与其主题曲“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遥相呼应,充满浪漫气质的歌词使片名也被赋予了诗意。通过无数航天人的口述资料、少有的影像资料和创作团队制作的虚拟影像、亲历现场的经验,将最真实的航天人、航天事呈现。基于浪漫气质和求真态度,《我们的征途》开启了“新”纪录片的浪漫叙事。纪录片一共有三集,每一集的故事被不同的数字串联,分别是17、和23。这三串数字分别又代表了17年间漫长的探月征途,天从失利到复飞的煎熬,23天月壤采集任务的紧张。因此,此纪录片并未如“编年体史书”一般将长达17年的探月之旅字字句句的展现,而是通过整理关键节点的碎片化记忆将探月之旅的重要事件重新组接摆放到大众眼前。令观众看到了在枯燥的科学数据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代代航天人对航天事业认真的面貌,从他们的记忆中提取出的航天记事,能看到他们大勇无畏的精神。推动他们前进的是内心的理想,而那数万人的理想孕育出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三、新时代北斗的人文情感古时候,人们依靠北斗七星相对于北极星的不同位置,再根据斗柄的指向大体辨认时间和方位。再到现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欧盟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在地球上空共同编织出一张巨大的卫星网。人类依靠自身不断地进行创新,造就了伟大的卫星系统,它肯定了全人类的付出和价值。中国制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里承载了“两弹一星”精神,同时孕育出新时代北斗精神。纪录片《北斗》正是为观众讲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一航天重大工程的故事,节目邀请了著名演员濮存昕为纪录片作“舞台讲述”式解说。作为航天工程的外来者,濮存昕的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丰厚的语言表演能力,在“舞台讲述”环节能够声情并茂、通俗易懂地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应用价值表达清楚,增强了科普表达的通俗性和感染力。[2]在他的讲述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仅有着交通运输的功能,它广泛的用途是可以小到覆盖人们一整天的生活中每个细节,大到保障全社会安稳运转的关键。《北斗》中多处运用了社会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场景的影像可以引出观众自我本身的社会记忆,从而将“北斗”这个概念随着牢固的社会记忆一同存入脑海。纪录片通过展现生活片段细致解释“北斗”对于全人类的帮助,使观众了解到北斗不只是远在天边的一颗卫星而已,它存在在人类的身边,紧紧包围着全人类,让整个社会发展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不能忘却的还有在北斗航天工程背后的那些可爱的人,他们将自己美好的青春与时间交付给了理想,带领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入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对他们的国之重器最终凝结成了新时代北斗精神。四、赓续航天系列精神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是环环相扣的链条,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不能掉队,不然长久以来的努力将付诸东流。目前第七次载人航天旅程在年6月17日取得圆满成功,探月工程已完成“绕、落、回、勘、研、建”六步中的三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年6月23日发射最后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并于同年7月31日正式开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航天事业的各项工程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也在逐渐跟上早期工程的步伐,也在稳步探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星球状况。航天系列纪录片记载着中国航天事业永不停歇的脚步,它们不约而同的都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我国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不仅是证明了我国科技技术正在急速上升,它还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提供难以想象的便利。而航天系列纪录片的存在意义也不仅仅只是为了记录,纪录片的意义是将冰冷生硬的文字变得炙热的途径,通过纪录片我们亲眼看见星体运动的轨迹、知晓月球不为人知的另半边、了解原来北斗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也看到了来自几代航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他们的理想所凝结出的航天精神将会激发全民族对探索新事物的热情,最终会变成推进全人类发展的永不熄灭的“燃料”。作者钱姿瑞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19级本科生,浙江省高校融媒体文艺评论社成员。指导教师:邵君立[1]章文,崔兴毅.矢志不渝,逐梦星辰大海——载人航天精神述评[J].党史文汇,(08):12-15.[2]张立阳,邵珠峰.科学纪录片社会记忆构建的创新——以电视纪录片《北斗》为例[J].中国电视,(06):-.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