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向着浩瀚苍穹出征了!尽管7个月、最远4亿公里的长途布满荆棘,但任何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对未知的渴求。人类文明屡因断惑而进步,天问探火将因穷理而不凡。天问奔火,肩负了祖先的重托,接续着科学的求索。翻开人类历史,火星探测共40余次,成功24次,通关概率仅一半左右。探测长路挑战重重,即便一粒微小的尘埃都可能对航天器构成巨大考验。然而,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断惑,身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求知欲超过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天问一号”将载入史册:于中国,它是国家航天科技走向更远深空的里程碑,开启了国人对地球之外一颗行星的深入探索;于世界,它意味着国际太空探索再添生力军,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认知将进一步深化。实践证明,深空探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非凡的。尿不湿、脱水食品、太阳能电池都曾是航天领域“高大上”的尖端科技,而今,这些应用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天问探火,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迈出这一步,我们将亲证宇宙实相,穷理而达本;坚持走下去,我们将创造更大福祉,推动人类进步。
北京青年报: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高考志愿填报难就难在人人都想实现“最优选择”。一些考生和家长通过熟人圈子寻求社会支持,或者通过市场化手段来破解“选择困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让信息成为资源,产生更大价值,然而,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技术难以左右所有考生和家长的所思所想,不能患上“技术依赖症”,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所谓的“专家”建议,可以选择性吸取,有的专家建议学生去读一些热门的、有“钱途”的专业,殊不知,市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冷门”的专业或许会变得很“吃香”,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可能会面临就业难题。在一个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里,考生和家长有足够的方法打破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合理布局高考志愿,既要有“冲刺”也要有“保底”。没有必要盲从他人的意见,更没有必要患上“技术依赖症”,只要多些技巧和耐心、细心,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羊城晚报:大量“人脸信息”在黑市交易,这不只是简单的“个人信息泄露”,而是对公民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相比于身份证号、消费记录、信贷流水等类型的个人信息,“人脸信息”无疑要敏感得多,其泄露的后果也要严重许多。人脸信息验证,不同于密码验证等方式,前者的“生物特征数据”具有固定性、永久性,改密码容易,要“换脸”难于登天。一旦人脸信息丢失,将终身置于不确定风险之中。底层技术太落后,应用铺开推广太快,目前所谓“人脸识别”客观上已经成为潜在高危系统。为此求解,寄希望于从源头切断“人脸信息”外泄和倒卖无疑难度极大。当下最切实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尽快推进技术突破,加速人脸识别从“物理识别”到“活体识别”的进化;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用户负责的商业道德,尽量收束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或者说健全动态加密等辅助交叉验证功能……直面风险,防患未然。在人脸验证技术真正成熟之前,不论是个体用户还是机构商家,还是不妨等一等,审慎再审慎。
钱江晚报:如此高龄的读者,每天雷打不动来图书馆,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是一种考验。给老人留座位,就是一项专门的服务举措。如何保障老人的安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确保及时联系家属,等等,这些都需要做好预案。这是一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喜欢在图书馆度过闲暇时光,老年读者逐年增加。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之后渴望与外界交流,但又不太喜欢喧闹的环境,那么图书馆便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不习惯使用电子设备,图书馆便成了他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老年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应该重视的。反过来看,拥有一批老年读者,对图书馆来说也是好事。老年读者“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无疑会给来图书馆的年轻人树立一个好榜样。图书馆的多寡代表一个城市的文明厚度,而图书馆的服务则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素养。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好的服务,便是文明素养的最有力体现。因此,类似给老年读者留座的善意,多多益善。
新京报:据报道,传播“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不实消息的,医院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