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红网
在年3月,《感动中国》特别致敬中国航天人“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心中若无千秋业,哪来盛世百花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中国航天人——王亚平,任新民,黄伟芬。
太空教师兼女神——王亚平“那个摘星星的妈妈回家了!”在年,王亚平就已经执行了神舟十号的飞行任务,并首次进行太空授课,也就是这一次,太空授课,引起了无数孩子们对太空的兴趣,点燃了他们对宇宙探索的知识火焰。
八年后,再次遨游于太空之间。直播授课中的她从容优雅,大方得体。但是在这背后却是多年来起早贪黑的艰苦训练,数十门课程的内容,高等数学,天文学航天医学,空气动力学等。
她是最美航天员,不仅美在容貌,更美在女性风采,美在大国责任。
她的美,美在既可点染胭脂,簪花绾发,又可以攻坚克难,建功立业。她的美,一如她探索的璀璨星空,任时空流转,仍动人如往昔。
中国航天活着的日历——任新民任新民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在美留学的他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他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他也是中国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以学识为笔,以热情为墨,亲手书写了我国航天事业艰苦而又扎实的历程。
工作中万事亲躬,哪怕年岁已高,仍然要去发射的第一现场观看;生活中随和朴素,和一线试验员一同住在塞北零下的平房里,不愿搬走。
年,一生都在“放飞卫星”的航天元勋任新民享年岁。他几乎见证了我国的航天航空史,所以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活着的日历”,他的精神与功绩将入不灭的星斗,永远为我国航天事业保驾护航。
航天员女教头——黄伟芬二十多年来,中国航天员一次次出征太空,创造辉煌,举世瞩目,而在这光芒万丈的背后,有一个人不能被忘记。她就是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
年,国家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但因为当时国外技术封锁,又缺乏相关的文献作为参考,在这种困境下,年仅28岁的黄伟芬临危受命,结合自己在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耗时三个月撰写了《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这是我国第一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至今仍在沿用。
年,她带着不足三十人的教练员队伍,从一片空白开始探索研究,中国航天员项目。凡是航天员训练要操作的项目,她都会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事无巨细的亲身试验,直到避免任何的安全隐患。
“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她默默地耕耘30载,亲手托举起“飞天之梦”。
特别能吃苦的航天员航天人他们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艰苦训练,一年又一年的无悔坚持,咬牙努力。他们要承受八倍的重力加速度,不仅要忍受肌肉扭曲变形,脑部缺血呼吸困难等反应,还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技术操作。但是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按下过“请求暂停”的红色按钮,因为那个就代表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航天梦想。
除了艰辛的训练和残酷的竞争外,更有漫长的等待与积淀,刘旺用了十四年,获得了在太空中实施交会对接的机会;张晓光用了15年,换来了太空里的15天;获得神舟十三号升天机会的翟志刚,也整整等了十三年……还有许多的备份航天员在做着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是幕后的护航者,也是中国航天越飞越高的保证。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就是我国的航天精神。只有自立自强,攻坚克难,勇于攀登才能够做到问鼎苍穹与明月,才能够遨游于宇宙星河。
写在结尾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任星河流转,中国航天精神永远不灭。从两弹一星到天宫探月,天问踏步火星,离不开中国航天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胆识和气概,更离不开他们目及星空,心系家园的情怀。正是因为如此,国人才得以徜徉于浩浩长空,漫步于璀璨星河。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我国的航天前辈们有着衔石填海的意志,他们晨炊星饭,晨星履草,为中国航天在航海中筑起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游轮。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问鼎苍穹,于九天揽月,便是对航天先辈最好的致敬。
“岁月因青春慨然而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人民日报,如是说。我们生于这个时代,必将有所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
让我们再一次,以最高的敬意,致敬中国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