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家”了,感觉真好<<
3名航天员成功飞天入驻“天和”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新华社发
9时22分,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这是长征二号F火箭的第7次载人发射任务。
约秒后,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那一刻,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的组合体正运行在约km的近圆对接轨道,状态良好,静待神舟。
15时5分,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历时约6.5小时。
这是天和核心舱自月29日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18时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新华社发
三度飞天的聂海胜、再叩苍穹的刘伯明,与首征太空的汤洪波一起,开始了中国人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太空飞行。
航天员乘组将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
党中央年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来,经过近30年独立自主发展和接续奋斗,中国载人航天已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当前,正向着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全力进发。
中华民族的飞天征程,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载人航天工程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发射——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运营阶段。
那又是一段豪迈壮阔的征程。
>>背后故事<<
这次飞行任务有哪些“成功秘诀”?
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空间站建设再次迈出重要一步。
如何确保航天员在为期3个月在轨驻留期间完成各项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良好性能得益于哪些科技支撑?载人航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力量?记者为您“揭秘”。
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飞船
发射后约6.5小时完成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航天员此后可进入空间站开始太空生活和工作,大约与从北京乘坐高铁到长沙的时间相当。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十二号飞船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大大减少了地面飞行控制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其高效率令人印象深刻。
从入场那一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就期待着发射这一天的到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标准最高,各方面指标要求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高旭说。
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神舟”系列飞船首次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往返运输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长度约9米,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三舱结构。神舟十二号飞船在此前飞船基础上性能提升的过程中,国内科研成果的应用功不可没。
除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外,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还创造了多项国内首次: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和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
“神舟十二号是迄今为止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飞船,可以说,它已经完全实现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载人飞船研制目标。”高旭说。
配备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
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之旅。航天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何?引发无数人的好奇。
据悉,天和核心舱提供了3倍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航天员活动空间,配备了3个独立卧室和1个卫生间,保证航天员日常生活起居。
与此同时,就餐区域配置了食品加热、冷藏及饮水设备,还有折叠桌,方便航天员就餐;锻炼区配备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用于航天员日常锻炼;通过天地通信链路和视频通话设备,可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和收发电子邮件。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此前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的天舟二号已提前送去6.8吨物资,其中就包括航天员在空间站吃、穿、用,乃至呼吸所需的生活物资,以及开展工作所需的实验设备、实验资料等物资。
此外,天舟二号还是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储藏室”和“垃圾桶”。
完成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会进出天舟二号取用生活和工作物资。为了让航天员在天上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取用、查找自己想找的物资,“储藏室”里的每件货物上都粘贴了一个具备无线射频识别功能的标签,使用专用设备能进行智能定位。
航天员在空间站里产生的生活垃圾、人体排泄物,都会集中到天舟二号舱内存放。完成使命后,天舟二号将带走这些废弃物,在坠入大气层的过程中一同烧毁。
“万无一失”背后的精神传承
从发射阶段、飞行阶段,到对接阶段、停靠阶段,再到返回阶段,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我国首次实现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在飞行任务的任何阶段,都具有保护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
为保证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能力,神舟队伍在此次任务中携带两艘飞船进场,由一艘船作为发射船的备份,作为遇到突发情况时航天员的生命救援之舟。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
在2个多月里,一支队伍并行开展两艘飞船的总装、测试及后续工作,难度之大,任务之密集,可想而知。“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神舟十二号的全部工作,这是属于神舟队伍的骄傲!”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指挥何宇说。
素有“神箭”美誉的长二F火箭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型载人运载火箭,自首飞以来发发成功,但研制队伍在追求稳定性安全性的道路上从未止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此前基础上,共进行了项技术状态更改,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从指标要求的0.97提升到0.,再次刷新了自身纪录。
“在可靠性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再提升,难度可想而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秦曈说,每一处改进,都体现了研制人员对可靠性的不懈追求,背后都意味着无数次的理论分析、数学仿真和试验验证。
“为了确保任务成功、确保航天员安全,只要能换来百分之零点零几,甚至是零点零零几的指标提升,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师刘烽说。
(新华社)
>>他们是神舟的“眼睛”<<
中国电科22所圆满完成发射保障任务
再次展现青岛科研力量
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中心成功发射,这其中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梦想,这其中就有来自青岛的科研力量,他们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下称“中国电科22所”)。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中国电科22所团队成立,30年来,团队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血脉相连,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并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6月17日,再一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这是一个英雄的团队,也是岛城航天科技力量的最好写照。
见证
凌晨点严阵以待
发射,点火,起飞……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看着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发射,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后,中国电科22所高级工程师、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了他的心情,虽然已经参与了多次神舟飞船发射保障任务,但他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宋磊(中)与他的保障团队。受访者供图
宋磊告诉记者,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过程中,他们团队一直守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基地回收待命区,该区域位于离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区2公里左右的位置。发射当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发射条件非常好,在大漠戈壁上,可见度很高。
现场能见度很高。
宋磊介绍,6月17日凌晨点,他们的队伍就集合完毕,进行着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三辆车载定向仪守候在旁边。整个过程他们精神高度集中,严阵以待。
中国电科22所科研人员坚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基地回收待命区,为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做保障工作。
当9点22分这一历史性时刻到来时,每个人都心潮澎湃,随时听取指挥调度指令。
宋磊介绍,此次飞船发射中,中国电科22所承担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发射阶段,飞船在上升段至准确入轨期间,一旦发生应急返回,布设于海上、陆上应急着陆区的搜索定向设备和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营救航天员。宋磊说,在此阶段他们希望自己的装备“备而不用,但必须常备不懈”,“因为这是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的最强保障。”
第二个阶段是三个月后,航天员完成所有在轨任务,正常返回时,在东风主着陆场,中国电科22所研制的搜索定向装备就要唱主角,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能够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快速捕获着陆返回舱,引导空中、地面力量迅速抵达着陆点进行处置。
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随时应对航天员在轨运行时的随时返回。
准备
提前一个月入驻发射中心
任务的号角早已吹响。为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宋磊和团队提前一个月入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前期保障工作。
宋磊介绍,此次任务他们共参试装备达51台套,其中新研装备涉及5个型号共33台套,分布在各个保障区内,保障区域涉及主着陆场、副着陆场及应急着陆场。
“今年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元年,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最重的一年。参试装备数量、新研装备数量、保障点位数量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宋磊说他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我们的搜索器就相当于着陆场搜救的‘眼睛’。”宋磊说,着陆器与搜索器之间有信号连接,当着陆器着陆时,搜索器会根据其发出的信号进行定位,搜救人员根据信号的强弱、方位能快速进行定位定向,地面或空中人员根据定位信息第一时间到达落点。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眼睛”的作用,宋磊告诉记者,团队人员会对每一台参试设备进行巡视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仔细检查测试设备各项指标,保证设备能够在任务期间正常工作。
在主着陆场,根据任务安排,他们多次参加直升机天地对接演练、地面车辆搜索演练和手持式设备搜寻演练工作。
从6月16日晚18时开始,中国电科22所信息中心和全国各电波观测站进入2小时值班状态,为神舟十二发射提供电离层环境信息态势分析和保障服务。宋磊说,尤其是在天地信标对接试验中,新研制的2套新型机载定向仪一战成名,定向作用距离等关键指标碾压国外同类产品。
宋磊介绍,新研制的2套新型机载定向仪天线和接收处理板一体化设计,尺寸小,能够同时接收返回舱发出的两种不同调制的信号,定向作用距离大大增加。
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中国电科22所应急保障演练工作早已提前完成,并拥有一套严格完备的应急方案预案,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已经部署到位,为航天员顺利出征提供坚强保障。
传承
航天精神和使命烙在心里
宋磊所在的团队,在中国电科22所是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特殊团队。
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这个团队便成立了,自成立起该团队便以工程代号“”命名。
30年来,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并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伴随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断付出,中国电科22所在“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领域不断进行着技术突破,先后研制出“天地通”短波通信系统,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机载定向仪、机载指挥平台和模拟双频信标机等返回搜救设备,形成了海陆空三位一体搜救手段,被誉为搜救飞船的“眼睛”,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来,伴随着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征程,团队也践行十六字载人航天精神,在逐梦的征程上也留下了一个个光辉的身影,其中有耄耋之年仍然矢志不渝的老科学家,有荣誉等身依旧坚守一线的领军人物,也有锐意进取不断成长的青年专家,更有矢志航天的年轻一代。
回顾团队的发展历程,宋磊说,烙印在每个人身上最鲜明的色彩是传承,是航天精神的传承,也是航天使命的传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宋磊告诉记者,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他还给团队第一代负责人去了电话,老人家已经80多岁,但仍然心系祖国航天事业,知道宋磊又要带领团队执行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老人家有颇多关心和嘱托。
从老一代航天人手中接过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宋磊和团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们要把这项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航天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宋磊说。
目前,团队共20人,年龄最小的23岁大学刚毕业,年龄最大的7岁,团队比较年轻化,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反回,走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人物<<
宋磊:从毛头小子到团队负责人
“作为团队的一员,我深感荣幸。”宋磊说,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也在不断成长进步。
宋磊年出生,年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电科22所,今年是第十五个年头。
至今,宋磊还清晰记得当时办入职手续时的情景,工作人员问他所入职的部门时都会不由地说一声“噢,是的”,而且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些许赞慕。
当时宋磊有点纳闷,后来他才慢慢明白,是载人航天工程代号,在22所也是烙在团队每位成员身上最鲜明的符号,这是一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队伍。
就这样,宋磊的职业生涯就从开始了,从此便与载人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一次次的科技攻关中,宋磊不断地感受到航天科技创新道路上的艰辛与挑战,同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成功中,他也不断地收获着载人航天带来的喜悦和荣光,航天强国梦也在他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经过多年载人航天任务的磨练,宋磊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人。
年,宋磊担任新型船载定向仪研制的副总设计师,后来升为总设计师,主持设备研发,新设备立足于实现平战结合应用,创新装备保障模式,既可以用于海上着陆返回舱搜索定位,也丰富了平时海上失事目标的搜索定位手段。
宋磊在进行海上搜救演练。
经过两年的刻苦攻关,宋磊和团队研制出的新装备实现小型化、环境适应性强、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年经鉴定部分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年获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神舟十一号任务之后,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空间站阶段,宋磊在着陆场系统也摸爬滚打了10余年,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了系统总师,并担任22所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继续践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传承创新基因,接续奋斗,助力实现航天强国梦。
>>他们是神舟的“守护者”<<
青理工航天团队再护航
三维实时航天器可视化技术显神威
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金震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正式出征,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中国足迹。在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再次披挂上阵,将神舟十二号航天器拉近到地面控制人员眼前,实时精准展示飞行器的运行轨道、姿态以及位置等信息,继续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久经考验,从台前转到幕后
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校区,一幢三层高的实验楼里,有一层大门却紧闭。整个楼层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处处可见的航空航天元素,似乎诠释着科研人员忙碌的背后,正是与航空航天密切相关的事业,这里便是青岛理工大学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在神舟十二号升空的重大历史时刻,团队成员张庆海老师特意开了一堂思政课,与学生一起 自年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到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这支团队从未缺席,利用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系统和技术,保障了历次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团队的郭阳老师清晰记得,神舟八号发射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是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系统首次在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中进行应用,前期经历了无数次联调测试,在飞船正式发射升空的那一刻,航天可视化团队所有任务参加成员还是异常兴奋和紧张,但是背后也透露着一份自信。
神舟八号飞船太阳帆板展开过程的实时可视化。(资料截图)
此后的十余年间,航天可视化团队参与执行了近30次航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任务,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系统的可靠性不断得到验证,在工程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郭阳老师告诉记者,从神舟十一号到神舟十二号,时隔五年,这一刻他们满怀期待。
就在前几天,郭阳恰好到北京出差,特意到了一趟北京航天城,与现场技术人员沟通,了解了神舟十二号任务可视化系统的运转情况。“技术是我们团队研发的,相当于给观测太空中的飞船状态提供了一个‘上帝视角’,这套系统能够实时再现和监测在轨航天器的轨道、位置、状态及其部件操作过程”。再就是恰逢建党周年执行如此重要的航天任务,心里除了紧张,更多的是激动,相信此次任务一定能圆满成功。”
“我们团队研制的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实时加载测控数据,在接收到测控数据的0.1毫秒内快速将数据‘翻译’成直观画面,实时再现空间在轨航天器的运行状态,地面控制人员可以据此快速作出决策。”郭阳说,如此一来,即使飞船相隔万里,我们看到的也仿佛就在眼前。
实时呈现飞行器运行姿态
记者了解到,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成立于年,团队由长江学者赵正旭教授领衔,服务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由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为此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也再一次把世人目光聚焦于高校力量,更聚焦在这支略显神秘的科研团队上。
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发的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和系统,主要应用于飞船的发射飞行控制与指挥。团队成员张庆海老师告诉记者,在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地面控制人员无法通过肉眼观测飞船在地球上空的运行情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过程中,会以每秒8G的传输速度向地面传输飞船测控数据。在变幻莫测的太空环境以及远距离控制条件下,实时精准的数据解析对于对于地面控制人员的精准控制尤为重要。
深空探测三维实时可视化技术完全依靠真实数据驱动,对海量测控数据进行实时精准解析,将飞船的运行轨道、姿态以及位置信息等实时呈现,远在太空的飞行器,立刻被“拉近”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实现了航天器整个飞行过程的三维实时可视化,为地面控制人员的精准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
十多年的时间,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此前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工程任务,主要包括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过程的实时可视化。
张庆海老师说,尽管团队在航天可视化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研发的可视化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仍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的走下去,继续积蓄力量,不断对系统进行完善改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贡献出更多的青岛力量和智慧。
>>种下航天梦,“我要考北航”<<
青岛19名师生现场见证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
半岛全媒体记者孙雅琴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而在发射现场,有19名来自青岛的师生也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他们均来自青大附中。“非常震撼,给很多孩子心里种下了一个航天梦”,带队的青大附中校长张凤瑛说。
青大附中学生在发射现场合影。受访者供图
“直到现在,我的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能够亲眼见证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发射,我们全体青大附人热泪盈眶。我们要向背后辛勤付出的无数航天人致敬,更为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6月17日下午,记者电话连线张凤瑛,她在返程途中向记者分享了她的心情。
6月17日早6时,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了隆重的航天员出征仪式。张凤瑛带领青附师生一行19人,来到发射现场,欢送3名航天员出征。“我们师生的位置非常靠前,大家与欢送现场的人们一起摇旗呐喊,为英雄喝彩。”
“飞船升空之后,无数人在现场鼓掌欢呼,那种震撼深深地冲击着我们,特别是给孩子们心里种下了一个航天梦。当场就有孩子呼喊着要考北航,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奋斗。”张凤瑛介绍,他们此行一路很波折,要先从青岛飞到西安,再从西安飞到嘉峪关,再驱车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酒泉。“不仅是发射现场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一路上茫茫的戈壁滩、航天人生活的艰苦条件都带给孩子们很多思考。”张凤瑛介绍,在酒泉,有很多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坚守在这样艰苦的科研环境下,他们的精神很令人敬佩。
据了解,此次见证神舟十二号发射的学生,全部来自青大附中山鹰科学院。他们不仅亲眼见证了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发射,还参观了飞船发射中心及指挥中心。发射中心也十分重视青大附中师生们的到来,还特意安排专人为师生们做好讲解工作,“这些科研人员非常热情,有着很强的科普意愿,他们希望青少年能够把中国的航天梦代代接力下去。”学生们晚上还聆听了“探寻‘两弹一星’精神之路”“揭秘河西走廊文化”等专题讲座。此外,师生们还参观了酒泉发射中心的烈士纪念馆,酒泉人有三种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东风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发射展厅中,学生们从那一座座模型中,深切体会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立志未来也要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