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可以说“冲击已经蔓延到太空”,这不又传来国际空间站或将面临“分家”的消息,这是什么情况呢?
在轨运行或在建的空间站
目前在轨运行(包括正在建造)的空间站有两个,一个是国际空间站,一个是中国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由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以及欧空局11个成员国共16个国家联合建造和运行,它于是年立项、年正式开建、年完工并投入使用,总长米、宽88米、重约吨,属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
按照最初的设计,国际空间站原计划是年退役的,后来NASA投入了一笔资金用于将国际空间站服役的年限延伸至年9月,尽管“老化”还在加速,但年年底NASA又宣布将使国际空间站服役到年之后,并且今年2月NASA再次表态预计到年将摧毁国际空间站,其残骸将沉入南太平洋的无人区“尼莫点”(PointNemo),也就是说届时在轨运行的空间站或将仅中国一家拥有。
中国空间站名为天宫空间站(ChinaSpaceStation),它是完全由中国独立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的一个空间站系统。天宫空间站轨道高度为-公里、总重约吨,设计寿命为10年,可一次发射3名航天员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目前天宫空间站还处于建造阶段,已完成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载人发射任务,预计年内再完成2次货运飞船以及2次载人飞船发射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到时候已完工的空间站数量将正式增加到2个。
国际空间站或许面临提前“分家”
国际空间站属于“老牌”的空间站,受太空复杂恶劣环境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一些“老化”现象,包括发生的轻微漏气等,虽然宇航员按照指令对漏气的舱段打了“补丁”来阻止空气泄漏,但国际空间站服役已超过10年,退役也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更“糟糕”。
虽然国际空间站是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也就是说当初立项建造的时候这些国家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但是在实际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就一直存在着“摩擦”,这其中主要还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摩擦”。
远的不说,年6月7日,俄罗斯太空探索机构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就曾表示,倘若美国美国不取消对俄“进步”火箭航天中心和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的制裁,俄罗斯将在年终止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并将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而有报告指出,俄罗斯“进步”火箭航天中心隶属于俄罗斯航天集团,旨在建造和发射“联盟-5”运载火箭以替代乌克兰“天顶”火箭(天顶号运载火箭主要生产设备位于乌克兰,俄罗斯只提供发动机等一些重要组件)。
所以说,国际空间站最主要的“合作方”之间存在“裂缝”,必将会影响国际空间站各项太空任务的开展。而目前俄乌冲突还在继续,美国又纠集“一群小弟”各种使绊子而惹怒了俄罗斯,所以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德米特里·罗戈津就在某平台发文表示:“如果美国为了帮助乌克兰而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这很可能会影响到国际空间站的正常合作”,说不定哪一天国际空间站天突然坠落,而它到底是坠落到美国还是欧洲境内,这个则完全取决于美国自己的选择”,德米特里·罗戈津的推文刚发出不久,就立刻引起了热议。
确实,对于国际空间站比较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包括曙光号功能货舱(Zarya)、星辰号服务舱(Zvezda)、码头号对接舱、搜寻号小型研究模块、黎明号小型研究模块、“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从俄罗斯部分的功能来看,主要承担的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例如“曙光号”主要提供的是电源、推进、导航、通信、姿控、温控、充压的小气候环境等多种功能,而星辰号服务舱则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属于国际空间站的核心之一等等。
正如罗戈津所说的那样,俄罗斯为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付出了“汗马功劳”,而且国际空间站的姿态、位置以及运行轨道等都是由俄罗斯的发动机控制,这就是俄罗斯的“杀手锏”,如果因为“摩擦”导致合作不下去了,那么“分家”也可能会成为“必然的事”。
除此之外,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的一条“拆分国际空间站”视频,也让全球对这个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的命运充满担忧。
该视频展示出了俄宇航员关闭空间站部分气阀门的真实镜头,随后则是以电脑描绘的形式描绘出的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与其它舱段(模块)分离的场景,而分离的“后果”是美国等舱段也无法独立运行,因为俄罗斯部分的各舱段提供的是“基础性的工作”,一时间很难被代替。
而一旦俄罗斯部分“分家”脱离国际空间站,这就意味着美国等其它15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解决空间站其它部分的姿态控制和对称性等问题,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则需要多艘飞船协同,而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通过机械臂和航天员的出舱行走对空间站的布局进行调整,时间跨度也会比较长。
所以,如果真如“视频”所显示的那样“分家”了,那么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也无法再进行下去。而俄罗斯一旦选择“分家”,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因为自国际空间站运行以来国际空间站几乎被美国所“独占”,而俄罗斯投入很大回报却很少,着实有些“憋屈”。
中国空间站建造要感谢美国“不合作”之恩?
相比由美国、俄罗斯等16国共同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中国空间站完全是由自己建造的,不存在“分家”的情况,而且当年在美国的“限制”下,中国走的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路线,就连一些可能会被“卡脖子”的零部件也走的是自主化的路线。
所以现如今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按照预定的计划有序建造,不少人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美国当年的“不合作之恩”,正是由于在国际空间站立项之初美国就千方百计阻止中国参与,加上后来又出台“沃尔夫条款”等封锁对华技术输出与合作,这反而将中国“倒逼”走上独立自主研制和建造属于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空间站。
而实际上,中国虽然是“后起之秀”在航天等领域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的体制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尽管在对各领域被“卡脖子”,但是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反而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到月壤采样返回,再到“天问一号”成功发射等等,中国经过短短半个世纪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
正是由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成绩,并且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有望完成建造,所以有许多国家纷纷递交申请,他们希望能通过中国的空间站开展一些科学研究,而美国则由于自身原因无法参与。
总结
如今国际空间站已进入“老年期”,当前又因各种“摩擦”而又闹可能要“分家”,如果俄罗斯真的终止合作,这对包括美国等国在内的诸多合作方也是非常不利的。
一方面尽管离地多公里的太空属于微重力环境,但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国际空间站每月还是大约以1.6公里(约合1英里)的速度下降,姿态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对其轨道和姿态进行修正,而这些都离不开俄罗斯舱段提供的动力支持。
另一方面,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联合体”,其建造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历时十多年才完工,每一步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时间即便是美国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造出并发射“替代品”。
而反观中国,天宫空间站完全是自主建造,不会因为国外的“摩擦”而被“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