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印中秋特辑之诗词篇清风徐来慢拂柳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诗词书印中秋特辑之诗词篇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至此中秋佳节其间,我们为大家带来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为大家带来全词的篆书作品及所有字的篆书写法及演示,亦带大家一起刻两方中秋明月的闲文印。今天我们先来赏析下诗词。关于中秋的诗词佳句有很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都是其中的佳句,而说到写中秋最有名的一首诗词,当属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一是此词之中为人津津乐道的名句很多,二是此词曾被改编为流行歌曲传唱。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年),即丙辰年的中秋佳节。从题序来看,这首词为节日畅饮醉后抒情,并想念兄弟之作。中秋佳节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所以我们在很多关于中秋的诗词中都看到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是在佳节之时,对亲友和团圆更加的渴望。李白才会写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杜甫也才会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下、酒后让人更加的想念亲友和故乡,更不要说还是在中秋佳节了。此时的苏东坡,正处于外放调知密州期间,调知密州虽属于自愿,但是主要是为了避开汴京政治斗争的漩涡,实际亦是处在一种政治上被冷遇的处境。这首中秋诗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此词中,具有苏词所共有的豪迈清雄的特色之外,更具飘逸空灵之感。词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并为自己排遣。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运用直接描绘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将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溶一起,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掺进浓厚的哲学意味。苏轼一生,是崇尚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是中年之后,又曾表示“皈依佛僧”,尤其每当遇到挫折失意之时,又让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种儒释道思想的纠葛,在苏轼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又处处关合人事,表现人、自然、社会契合的特点。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此处我们亦可以看到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拂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跌宕多彩。是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徘徊与困扰心态。李泽厚在阐述苏轼诗文美学观时曾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将见于诸书的神话传说中的“广寒清虚之府”具象化,更是进一步的寄托了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作者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我们在苏轼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貌似“出世”的思想内容,实质都是“入世”思想的反拨形式。词下阙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兼具月照不睡之人与月照愁人使人无法入眠两层意思,究竟是人不睡,还是月照无眠则无从说清。“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接上句,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表达。石曼卿的“月如无恨月长圆”,说的是无缺示有很,无恨应长圆;掺入人事,谓月圆时,月故无恨矣,而人不圆,见圆月转有恨,比之上句又是转深一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又转深一层,从“别时圆”生发而来,知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实自古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对圆月而感别离,生无谓的怅恨。由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亲人间的欢聚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足以慰情。此二句据南朝宋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更进一层,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亦为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亦是我们对大家的祝愿。中秋小知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因为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