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yyjj/m/yyjj.html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全色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在距离火星表面约千米至千米高度拍摄,分辨率约0.7米,成像区域内的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貌清晰可见。但是本来应该最高兴,也最迫切“近距离一睹火星表面尊容”的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却永远也没有机会看到这几张照片了。年5月20日晚,一场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21点38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万卫星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62岁。此时距离天问发射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两个月,可老万的的生命也偏偏就在探测器上天的2个月之前,戛然而止。这似乎是宿命,27年前,万卫星和他的导师李钧院士一起出差,李钧院士因为有心脏病史且身体不适,选择了软卧车厢,而万卫星和一同出行的宁百奇则为了节约经费坐在了软座。就是这样的一个选择,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火车广播突然响起:软卧车厢有乘客心脏病突发,两人心道不好,赶紧冲向导师车间,而李钧却已经陷入昏迷,虽尽力抢救,但最后无力回天,享年64岁。导师去世时,正是课题组发展的关键时刻,悲痛之下,万卫星扛起了老师未完成的事业,立志要为中国的空间科学打下一片新天地!在开始举世瞩目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之前,万卫星还主持过其他重大项目,比如:改造岌岌可危的地磁子午观测台链,建设了三亚大型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项目,立志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空间探测设备,重组了中科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雷达梦的起点80年代与李均院士参观millstone非相干散射雷达很少有人知道最初飞往火星的并不是“天问”而是“萤火”,早在年,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由俄罗斯“天顶号”运载火箭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点火发射,但是很不幸,由于技术失误,它并未成功抵达火星。所以探火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直到年,技术逐步成熟,火星探测任务计划才开始重启,背负这项国家重大使命和任务的“主帅”就是万卫星。“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于是在年春天,万卫星交给自己的学生一份特殊的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将会受邀参加火星探测研讨会:这些人的单位五花八门,既有国家航天局,又有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学生很是不解,没有学术会议会邀请这么多非专业的人,更何况这次的事事关探火,更该小心才是。万卫星是这么说的:我就是要尝试一下,看看科学家和工程师能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长期以来,深空探测领域始终存在着这样的遗憾:工程师研制设备和载荷,却不知道这些设备将要执行什么任务;科学家有想要探索的目标,却又不知道怎样通过设备实现。此举让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师张荣桥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和万卫星所带领的科学家团队终于首次“会师”!这一次的会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奠定了探火的成功,也大概是这个时候万卫星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生活中的万卫星短短半年时间,他暴瘦几十斤,没人意识到有什么异常,直到9月份的院士集中体检时,肿瘤晚期的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在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万卫星都要去做一次化疗,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甚至统计了每个化疗周期的身体变化,以此编制出一个新的工作“日程表”。就像认真工作那样,他认真地配合治疗、谨遵医嘱,然而年3月31日,他的病情依旧不可挽回地出现了恶化。年5月20日晚,这位火星探测计划主帅与世长辞。三十年前我们也曾是寻梦的一代。我的人生之路就像一片帆船,一直追逐着那盏虽然模糊,却一直存在的灯塔……这是他在《天问-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院士人生探访》一文中的一句话,“放心,一切都在正轨。”他的学生说,“请放心,自有后来人。”他的同事说。先生倘若在天有灵,今日的照片也足以慰问其在天之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眼中的万卫星,也是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们!他们才是大国真正之脊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