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梦到圆梦,从疑惑到理解,听航天人的故

仰望星空,我们总会思索未来;浩瀚宇宙,总是吸引我们探索。中华儿女的“飞天梦”,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早在明朝,就有人尝试利用火箭飞天。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茫茫太空,奏响了来自中国的“东方红”乐曲,也开启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强不息、逐梦太空的征程。今天的“与共和国同行”,让我们走进目前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发射场,聆听几位年轻航天人的故事,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13:47我叫胡旭东,从事航天事业大概有17年了,到海南这边是从年开始,已经有8个多的年头了。“80后”的胡旭东,是个有着17年航天发射经验的“老航天人”,从西昌到文昌,胡旭东参与了多项重大航天发射任务,也见证了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步步成长。而说起自己的航天起点,胡旭东笑称是源于三十年前,偶然看了一眼电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应该是小学的时候,当时央视在直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一个直播,当时很振奋的,觉得以后长大了是不是可以当科学家,去加入到航天发射的队伍中去。但是后来也就再也没去想这个事情,因为学业还比较紧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里发现里发现在大学里面有校招,当时我一看,小时候的那种理想突然就想起来,就在东南大学校招的时候签了协议,到了发射场,投入到航天事业当中去了。儿时的梦想,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毕业之后,胡旭东从江苏南京远赴四川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开启了他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可是,这份承载着梦想的工作,却给胡旭东先来了一个“下马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一个是远,确实很偏远。因为这个航天发射本身的限制,不可能在繁华大都市。另外一个确实很忙,进行运载火箭合练工作的时候,当时进行推进剂的加注、卸回,整个过程一共进行了三天时间,72小时,中间我大概算了一下,一共休息了3个小时。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一份繁忙紧张的工作,却吸引了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在大山深处甘守寂寞。从小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大的车云力,对于航天工作的艰辛深有体会。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显示系统操作手车云力:因为我父亲就是从事航天工作,那时数据处理速度相当慢,有时可能回会处理十多天,几十天这样一种状况。父亲也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攻关,最后研究一套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包括吃饭的饭点父亲也基本上不回来,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吃的,然后一直到晚上凌晨两三点的时候,父亲才回来。一旦发射的时候,父亲整个人就很多天消失不见了,小时候经常想我父亲为什么会这么的着迷。车云力的父亲车著明,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数据王”,他用自己的钻研开发了火箭遥测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将原本需要1个多月才能获得的发射事后数据处理,压缩到秒。同时,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就在车云力疑惑父亲为什么对航天事业如此着迷时,胡旭东已经在测试发射大厅的方寸之间,寻找到了答案。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其实每当航天发射成功,大家欢呼胜利的时候,其实刚才说的很辛苦,很偏远的时候什么的那些事情都不是事情,都不是什么问题。还是奔着这个梦想,奔着这个追求来的,梦想就是航天梦、强国梦。从年开始组建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见证了中国航天一步步走向高轨、走向世界。也是在那里,胡旭东从最开始的发动机测试操作手,一步步成长为01指挥员。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01指挥员他是一个整体的,协同的一个角色。我们发射场一共有23个分系统,每一个分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工作,人员上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个人。每个系统在整个发射任务中都会有自己那一部分工作,那么怎么样把这23个分系统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能够完成整个航天发射任务,这就是01指挥员的工作。从年下半年开始,胡旭东开始担任01指挥员。没多久,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始组建,胡旭东申请来到这个年轻的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之所以在中国文昌建立新的航天发射场,第一个是维度比较低,它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时候,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球自传带来的线速度,就相当于相同的路程,我就更省油一些。第二个就是它的运输还是方便的,因为大火箭它运输起来会有限制,那么在海南就不存在这样的限制,我需要发射更大的火箭,我只要造更大的船就可以了。第三个优势就是我们射向是往东或往南都是茫茫大海,那么火箭的芯一级和助推器,还有整流罩落下来的时候,都是茫茫大海,对于落区的工作也比较简单,从另外一方面它也提升了火箭运载能力。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中国唯一的低纬度滨海发射场,可以承担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及其他深空探测设备的发射任务,以满足中国航天发展新需求。其中,长征五号作为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承载着中国未来天宫空间站、探月工程及其他深空探测的实施,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出走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步。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我们航天内部有句话叫做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火箭就相当于一个车,它能拉更大更重的货物,能干的事就会更多。因为深空探测它可能需要更大的航天器,更大的航天器携带更多的燃料,这样就需要更大的火箭来完成这样的一个壮举。那么目前我们国内就只有长征五号具备这个能力。年11月3日,这个日子,对于胡旭东来说,永远难以忘记。那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发,也是胡旭东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后,首次在这里执行01指挥任务。这也给胡旭东带来不少压力。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在发射之前,其实我们也预感到这次发射可能不会太顺利,因为我们的经验,使用低温推进剂的火箭,首飞成功率在全世界可能都不到51%,成功率是比较低的。何况我们国家是第一次大型火箭发射,当时我们对发射工作做了很多的预案,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故障,我们该怎样处理,想了很多。和以往的发射不同,这次发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这场万众瞩目的发射任务,却在发射前状况频出,发射时间一再推迟,“推迟了2小时43分钟,这个火箭给我们一些措手不及,有火箭排气管漏气的问题,有这个发动机温度降不下来的问题,有给火箭加注相当于油枪拔不出来的问题。”这次火箭发射任务窗口时间是晚上6点到9点,如果在窗口时间内无法进行发射,任务就要面临取消。在众人的努力下,诸多问题一一排除,发射时间终于确定在窗口期的最后20分钟。“在倒数10、9、8、7的时候系统还有问题,还有红色的字,要求中止发射。任何一个分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航天发射的成败。”看到一个数据变红,胡旭东要迅速分析23个分系统汇总的所有数据,以秒为单位迅速做出判断,在确认无误之后,倒计时的声音再次响起。一场发射,六次推迟,这是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波折,却因为中国航天人的严谨、细致,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是,有成功,就意味着也会有失败。年7月2日,长五遥二火箭发射失利,这也让文昌航天发射场陷入长达2年的沉寂。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还是需要打磨,需要磨练。有一些当时第一次发射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第二次发射过程中,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飞行失利。当时是很沮丧的,当然光沮丧是没有办法把航天器发射上太空的,我们做了大量的故障排查工作,大概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们一方面是在分析、查找问题,查找出来问题之后我们对火箭其他部位进行了举一反三,看看其他部位会不会有类似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发射场对于我们的地面设备、发射流程、文书、预案,整个操作过程进行了反思,进行了改进。沉寂,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摸透失利背后的原因;思考,是为了接下来的成功,为下一次发射蓄势待发。今年7月,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到预定轨道,开启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如今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担任指挥控制显示系统操作手的车云力,也通过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发射任务,理解了父亲当年的着迷。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显示系统操作手车云力:现在发射场也是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在(每次)发射成功之后自己非常的激动。以前看父亲这么投入还稍微有些不理解,当自己投入进来之后,就是更加坚定了对这份事业的信心,感觉自己是在为了自己国家的希望进行付出的感觉,这是一种信仰。如今,胡旭东和车云力,以及文昌航天发射场内这一批平均年龄不过三十多岁的年轻力量,正在忙着准备即将到来的嫦娥五号发射任务,为中国探月工程最关键一步保驾护航。文昌航天发射场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这17年我见证了咱们从嫦娥1号到嫦娥4号的发射,见证了北斗的全球组网,也见证了火星探测,我们大火箭的首飞成功。我们中国航天从小火箭到大火箭,从低轨道到深空探测,这一步步走来,应该说我们一直在进步,而且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快。从年的“东方红一号”到今年的“天问一号”,从北斗导航到神舟飞天,从“嫦娥”奔月到“天宫”搭建,50年来,中国人向茫茫宇宙探索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历史照亮未来,征途未有穷期。向着星辰大海,一代代中国航天人凝聚的航天精神在永续传承,一个个属于中国航天的壮举在不断刷新,中国航天,未来可期。编辑:黄露莎审核:郑伟直播海南(ZBHN)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