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箭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天问一号”任务火星探测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发射升空后将经历7个月左右的长途跋涉,突破极其遥远距离,到达火星并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
电测现场
10年前8位院士联名建议论证深空探测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探测并研究火星对于认识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国际火星探测以发展新技术和获得科学发现为主要驱动力,催生了又一个火星探测的新高潮,并在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其中,在技术发展水平方面,国际上已实现对火星的飞掠、环绕、着陆、巡视探测,技术难度更大的采样返回和载人探测仍有待突破技术瓶颈。在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国际上通过不同探测形式与任务,在火星轨道运动规律与参数、火星大气、火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探索和成就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树立了前进的方向,也向我们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战。
回望我国火星探测的历史,其实早在“嫦娥一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后,业内专家即开始谋划我国深空探测后续发展。年8月,8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开展月球以远深空探测的综合论证。此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院士、专家团队积极参与论证工作,对实施方案进行了三轮迭代和深化,最终于年1月正式立项实施。
研制团队合影
“天问一号”将一步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起步虽晚,但起点高、跨越大,从立项伊始就瞄准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确定任务目标,明确提出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发射,完成“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如果这一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独立掌握火星着陆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领域专家介绍,由该院抓总研制的“天问一号”任务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着陆巡视器又由进入舱和火星车组成,进入舱完成火星进入、下降和着陆任务,火星车配置了多种科学载荷,在着陆区开展巡视探测。
研制现场
作为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研制团队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攻关,按节点顺利完成了“天问一号”任务火星探测器的模样研制、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大系统对接试验等工作,为探测器飞越深空、到达火星提供了坚强支撑。通过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实施,我国将验证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为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基础工程体系夯实基础,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奔火”路上困难重重,此前国外成功率仅50%
从地球到火星最遥远的距离大约4亿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对于“天问一号”任务火星探测器来说真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领域专家介绍,国际上对于火星的探测,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国际上共发射了44个火星探测器,但任务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自立项以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深厚的宇航研制能力,科学组织,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抓总完成了探测器研制,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完成研制任务。
研制现场
“我们起步虽晚但起点很高,从立项到出厂这么快,是大家的光荣和自豪,要珍惜机会。同时,我们还要认真,不做面子工程,要实实在在地去想、去做、去挖。”在火星探测器研制的关键时刻,叶培建院士鼓励研制团队。
面对异常艰辛的攻坚之路,五院火星探测器研制团队顶住技术难、任务重、节点紧的压力,在研制阶段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各项大型研制试验;在发射场阶段,又克服了疫情影响,几个月奋战在文昌发射场,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完成。火星探测器总指挥赫荣伟表示,试验队员们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如期完成任务,这些“追梦火星人”的奉献令人动容。
发射成功仅是探火之路的第一步,后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还将再接再厉,为顺利完成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科学探测等一系列关键任务继续拼搏,全力以赴完成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
供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航通讯员庞丹
编辑王海萍
流程编辑刘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