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宝宝来科技馆被娃问懵很尴尬?
数科君教你怎么应对萌娃的小脑袋瓜!
一天,宝爸宝妈一家坐在客厅看到了天问一号发射的新闻,宝宝对航天知识充满了好奇。
于是,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来到了科技馆太空探索展区......
看到这么多有意思的太空情景,宝宝率先发问!
火箭升空通常要掉下来三次“东西”哦!比如运载“天问一号”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第一次脱落的是旁边的四个“小翅膀”助推器,它是帮助火箭飞离地球的;第二次脱落的是火箭尖上的两瓣“罩子”,它叫整流罩,是为了减少大气层对火箭所发射的航天器的影响;第三次脱落的就是火箭自己了,火箭的任务是将探测器送到太空,完成了任务后,也就会与探测器分离。还有一些脱落是保温材料。
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没真正地踏上过火星的表面。火星上的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上面的温度很低,平均大概在零下五六十度的样子,我们看到的火星是偏红色的,其实那与温度无关,只是火星土壤三氧化二铁的颜色,而且火星上缺少人类生存的氧气和水,辐射量也很高。不过在未来科技的发展下,在改造火星后,相信人类在火星上漫步将不会是一件难事。
传说中的嫦娥抱着玉兔升空,到了月亮上住在了广寒宫。神话故事的内容一定不能是真的吧?其实月球上还真的有广寒宫!不仅有广寒宫,月球还入驻了嫦娥、蔡伦、祖冲之;天津、泰山、高平子……
中国科技馆月球地理实体其实是可以起中国名的,月球地名按照规则命名,撞击坑或环形山根据已故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名字命名;山脉、坑链等根据地球上已有地名进行命名,例如阿尔卑斯山脉、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以及泰山;月海、湾区等根据描述天气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拉丁词语进行命名,如风暴洋、智海、梦湖、虹湾等;由于还遵循“谁探测,谁命名”,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拥有对月球着陆点及其附近地貌特征命名的优先权,例如嫦娥三号着陆点广寒宫、嫦娥四号着陆点天河。目前,月球上命名的与中国相关的月球地理实体共计27个,包括撞击坑、月溪、着陆区、着陆点、山和卫星坑。
嫦娥↑↑↑国际编号。中心点位置为月球西经2.1°,南纬12.7°;直径为3千米。
在太空中生活就要说到能长期载人的空间站了,在那里有一个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小小空间,里面可以提供衣食住行。
中国科技馆我国空间实验室是微型空间站,由实验舱和资源舱组成,资源舱是为实验舱提供载轨运行动力、燃料、电力的,实验舱则是保证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设施,其中包含睡袋、训练器械、太空食品以及科学仪器设施设备等等。在空间站里面是微重力环境,航天员可以漂浮着工作,不过为了不让食物和水飘得到处都是,太空餐都是装在特制包装内,喝水也需用吸管,如果不小心漏掉一滴水,失重状态下的水珠可能会飘到舱内机器中,有可能就会引发故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太空中生活还可以与地面联系,打视频电话、健身、听音乐......
孩子们未来都是有机会登上太空的,不过要经过很多很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学习很多很多航空航天知识。比如真正的航天员们,为了对抗太空的失重环境,会进行前庭功能训练,也就是在“圆环”当中旋转,增加航天员的失重耐受性,防止在飞行中眩晕恶心。这只是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的一种,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一定要好好学习,考取航天大学哦!
中国科技馆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会穿特制的航天服,它会保护人体在艰苦的宇宙环境中不被真空、有害的太阳光、放射线等物质伤害,并且可以灵活有效地完成太空作业、月面或其他星球表面作业。航天服由控制温度的水冷式内衣,防止氧气外漏的气服、防止温度变化及放射线辐射的保护服构成。背后,有氧气筒、二氧化碳除去装置、冷却装置、水箱等维持生命所需的装置。
中国科技馆前往太空和返回地球都需要乘坐载人飞船,比如神舟号载人飞船,它由4部分组成: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以及一个附加段(用于对接空间站的飞船没有附加段)。其中轨道舱可供多名航天员居住和工作;返回舱是航天员所在的“驾驶舱”;推进舱便是载人飞船的动力。返回舱负责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地面。返回舱内有指挥控制中心、座椅,以及供着陆用的主、备两具降落伞;侧壁上有两个圆形窗口,一个用于航天员观测窗外的情景,另一个供航天员操作光学瞄准镜、观测地面驾驶飞船;底座是金属夹层密封结构,上面安装了许多传感器,该底座重量轻便,且十分坚固,在返回舱返回地球进入大气层时,保护返回舱抵御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
中国科技馆宇宙浩瀚,太空无垠,人类只认知了宇宙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探索还需要留给永远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
你带孩子去科技馆的时候,是撒手不管,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还是跟在孩子身边?有没有过被孩子的问题给问住的时候呢?以上内容可是数科君专门为家长朋友们准备的,有了这些知识基础,相信下次你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边看展品一边为宝贝进行解答啦!
航天展区好玩指数
互动指数:△△△△△
适合年龄:5+
参观时长:30min
排队指数:△△△
推荐指数:△△△△△
下一期,你想了解哪个展区,
在评论处告诉我们吧!
创作:中国科技馆新媒体团队
审核:庞之浩、鲁暘筱懿新媒体团队特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