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千古奇诗天问价值奇高,辛弃疾仿

年前,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首长诗《天问》,此诗从一开始就长篇发问,问天地、问阴阳、问日月星辰,问神话传说等,体现了屈原对很多科学问题与传统观念和神话故事的大胆怀疑,更体现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屈原的这首诗歌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内容奇绝丰富,长于变化,思维活跃。诗中想象奇崛,诗句表现极有个性,极富特色,表现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超凡脱俗的学识,展现了其惊人的艺术才华,具有很特殊的意义,是了不起的文学杰作,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天问》由此也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屈原创下了《天问》这首“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之后,一直如神一样的存在,同题材的诗歌也一直无人超越他的这首“天问”,就连仿写也无人能与之比肩。直到南宋以后,辛弃疾仿写了一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才改写了历史。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经典奇崛,流传世间后,惊艳了多年。

那么,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有什么经典的呢?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公元年,即是宋孝宗淳熙八年,一生力主恢复中原的辛弃疾终于不见容于南宋统治者之间,壮志未酬的他被罢官后隐居到了上饶带湖一带。

归隐于田园山水之间,辛弃疾躬耕于菜园和稻田之中,过起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这时候,他忙来时耕田,闲来时读书写字,灵感来时写诗作词,这小日子也算是很逍遥了。

居于庆元中辛瓢泉时期,辛弃疾虽然被罢免了官职,肩上再无一项职务,但好在大宋对于罢免了官职的官员都有一笔丰厚的钱财,这使得辛弃疾在生活上过得无忧无虑。

因此,此时的辛弃疾能够时常与朋友交游饮宴,聚会谈心,畅谈天下大事,交流人生体悟,好不畅快。一次中秋之时,辛弃疾照例宴请宾客亲友。席间,在众人都喝得酒酣耳热之际,辛弃疾一时兴起,于是应了朋友的邀请,仿照屈原的《天问》写作了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词。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赏析: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辛弃疾

序: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蛤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中秋佳节,酒一喝高兴起来,不知不觉间就快要迎来了黎明的太阳,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说,古人吟咏中秋的诗词大都是赋写等月赏月的,却没有赋写送月离去的。于是,我仿效了古人的《天问》体,写下这首送月的词。

今夜的月亮,她万般柔美,可是她慢悠悠的,将去向何方?是因为在天的另一边还有另外一个人间吗?而那边的人们正在等待着她的升起吗?还是那浩瀚无边的茫茫宇宙中的万里长风,将她这轮明月吹到了远方?抑或是有人用绳索把她系住在天上游荡?还是有人把嫦娥留在了天宫,不愿意让她下嫁到凡间?

传说月亮是从海底运行至人间天上,这深奥的天体,又有谁能够把它一探究竟?捉摸不透让人心中忧愁烦闷。忧愁烦闷也就罢了,最让人担心的是那万里长鲸,会不会冲破碧海万顷,最终撞坏了月宫中的那神圣的宝殿楼阁?月宫中的蛤蟆熟悉水性倒也罢了,可是其中的玉兔并不熟悉水性,为何也能够在海中畅游无阻?如果说所有的一切都平安无事,那么一弯残月,又为何如忧伤的银钩一般?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一共七问,上阕就一连对月亮发了五问,表现了辛弃疾不懈地对问题的探究精神。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其中的“可怜”是“可爱、美好”的意思,明显是对月亮的美好加以赞美和褒扬,接着就发出了疑问。这么美好的月亮,到底是去了何处呢?

紧接着词人又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来继续发问,说:“月亮去了何处?是别处还有人间吗?月亮不见的时候是到了那边照耀另一个人间吗?”这里不得不说词人的想象真的是大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大胆的想象,使得他提出的疑问与今天月亮绕着地球转的理论相近,说明了词人的观察真的是足够深刻,才产生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在接下来的“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两个句子中,词人在对月亮的去处作了大胆的设想了以后,看着天空的云朵飘飞,词人又大胆发问:在漫漫无边的宇宙中,是不是那浩浩万里长空的一股大风把明月送走了?

最后两个句子,“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词人用丰富的想象,浪漫的笔法说,月亮如飞天镜一般高悬,是不是有谁把它给拴住了?而那月宫中的嫦娥,是不是有谁把她给留住了,不让她下嫁人间?辛弃疾提出的这些问题,在科学技术与地理知识十分丰富的今天,读了依旧能够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产生无穷的韵味,真的是不得不服他的文字的功力。

词的下阕紧紧承接上文,对有关月亮的传说,继续提出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和疑问。“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有人说月亮运行至天上要经过海底,却又没有根据,这种没有根据的理论让人真的感到疑虑和忧愁难解。

针对月亮运行至海底的这种说法,辛弃疾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担忧,“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三句就表达了这样的担忧,说如果月亮真的是经过海底的话,那么那在海中来去纵横的万里长鲸,会不会撞坏那月宫中的琼楼玉宇,宫殿楼阁?

下一句的“蛤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继续接表达了词人的疑问,假如说月宫真的存在,里面还住着蟾蜍和玉兔的话,那么在月亮在游经海底之时,蛤蟆会游泳那就不说了,可是那玉兔不懂得水性,经过海底之时又如何能面对呢?

最后的两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是对前面的几大疑问的总结,而“无恙”二字,则是说,如果那月宫中的琼楼玉宇,宫殿楼阁都不会被万里长鲸撞坏,而那月宫中的玉兔也能像蛤蟆一样平安地游出大海,一切都平安顺遂,那么圆满的月亮又为何慢慢地地成为一弯如钩的残月呢?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是一首极度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咏月词。他在形式完全突破上下阙的界限,以问句的形式通篇设问,气贯长虹,一气呵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全篇效仿了屈原的《天问》一诗,对月亮的运行规律和相关的传说提出了种种疑问,更是说出了自己大胆的猜测与想法,表现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和独有风韵的笔触。

最后,在这首趣味盎然的词中,词人以独特的视角,奇妙的想象,大胆的猜测,浪漫主义的笔触,把一轮明月描写得美轮美奂,也表现得新颖别致,意境绝佳,真的让人赞叹不已。

而且,在词的充满了趣味的一连串发问中,更是每一个问句都体现了辛弃疾大胆的求索精神,而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背后,更是饱含了一种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读了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后,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大赞:

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真的是对辛弃疾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辛弃疾在罢官之前,一生力主恢复中原,他的很多词里面也体现着这样的思想。而被罢官之后,力主恢复中原的事成了他的梦想,他的词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他作为豪放词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风也主要是以豪放大气的面貌出现,而他的这些词,主要都集中在《辛弃疾词集/国学典藏》里面。

读文章一定要读好文章,读诗词势必要读好诗词,辛弃疾作为曾经豪放词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很多词都成了今天的国学经典,而他的这些国学经典,大多收进了《辛弃疾词集/国学典藏》,既然是国学经典,为什么不读一读呢?读了后你不仅能从辛弃疾豪放跌宕的诗词中学到丰富的知识,还能从他的词中体会到辛弃疾那豪放不羁的人生,体会到辛弃疾那卓尔不群、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