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学家宇宙天团访港,如何激励香港

6月22日下午,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23日,科学家团队先后走进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举办公开讲座。

这支“宇宙天团”包括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师孙泽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等。

航天科学家团队抵港分享航天故事

23日上午,国家航天科学家团队进校园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发表题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公开讲座。

戚发轫说,中国的航天成就,在过往五十多年,从一无所有到航天大国,现正迈向航天强国,实现中国的航天梦。随着科技发展,国家主权延伸到太空,而没有航天成就,就没有话语权。戚发轫还介绍了中国去年的多项航天任务成功,包括利用嫦娥五号探测器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以及北斗卫星成功组网等。

戚发轫谈及了幼时的悲惨屈辱经历,回忆小学时自己随便被日本孩子欺负,每天被迫要向东京方向鞠躬三次,再后来还要练射击、刺刀。年幼的他便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担心中国再不解放,可能就会中国人打自己人了。

“所以,我们那一代人,爱国是天生的,是自发的。”如今88岁高龄、一头鹤发的戚发轫说,那时候很多人在西方工作、生活得很好,但也要想方设法回到祖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钱老(钱学森)历经磨难也要回国,就是不想中国挨打、落后、受气。

“载人航天精神里,核心的就是爱国。”他认为,比起年底原航天工业部总结提出的“航天传统”,年提出的“两弹一星”精神,现在特别多了一条“热爱祖国”的涵义。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奉献精神。他说,最高尚的爱,是爱国家。在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航天人必须要有航天精神。

观看活动现场直播的学生们直呼:“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的星!”

在23号早上的讲座前,香港中联办、香港特区政府及香港理工大学代表等,先与航天科学家团队会面。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代表香港特区政府热烈欢迎国家航天科学家团队访港。他说,访问团带来国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在香港首度公开展览,让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国家航天事业的骄人成就,感谢国家对香港的重视及关怀。

23日下午,代表团来到香港大学与学子交流。国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发表题为《九天揽月》的公开讲座,介绍中国探月工程的相关情况。

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22号会见了此次来港的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以及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等一行。

据悉,未来两天,航天科学家团队还会分别走进香港大学及多所中学校园,进行讲座及与师生互动交流。

航天员数度访港掀太空热潮

自年“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访港开始,多位航天员相继来港访问交流,加上多个航天飞行展,唤起港人对太空的好奇心和对国家的归属感。

年10月31日,就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回到地球半个月后,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展开为期6天的访港行程。杨利伟的到访迅速在香港掀起旋风,所到之处均受到夹道欢迎。杨利伟又与香港中小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激发许多香港青少年对于航天科学的兴趣。

年11月27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访港代表团到香港访问3天,包括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特区政府举办“全港欢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访港代表团大汇演”节目,吸引超过人参与。两位航天员接受学生访问,分享他们在航天飞行上的经验和知识。

年8月10日,完成与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自动对接和人手操控对接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及刘洋展开4天访港行程,期间为中国航天展揭幕,与学生、学术界、研究人员及传媒会面,并了解香港发展。

航天员每次到访在香港引起“航天热”,香港亦多次组织本港学生赴内地参观及体验航天科技。

宋忠平:航天科学家访港团加强香港爱国教育

国家航天科学家访问团访问香港,将参与一系列走进校园的活动,请看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宋忠平的分析:

一方面,航天科学家访港团的规格相当高,堪称“天团”,火箭总设计师、飞船总设计师都来了,表明这次访港团非常受重视。另一方面,加强对香港的市民,包括香港的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这一次“天团”的主要目标。

这其实体现在两点:第一,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中国航天,包括其他一些领域,我们已经在世界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表明中国的科技能力也在不断的发展,这一点事实必须要承认。

在香港社会,包括在香港的青少年中,可能有一个误区,认为这方面的技术尤其是航天高科技应该是西方最强。但我们要明白一点,中国的航天在很多领域已经跻身为世界航天强国。比如我们的嫦娥五号,从月球拿回月壤,这个工作美国也没有做到过,美国只是通过阿波罗登月人为取回来了月壤。这背后,是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辉煌成果。

第二,中国和美国同样有一个规划,在年从火星上拿回火星的土壤。这就表明,在航天领域,中美之间现在已经在同一个梯队。

这一次讲座的第一站是香港理工大学,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探测器里面,其实是有香港理工大学承载的一部分内容。这样的安排也预示着,香港未来可以在很多中国的重大科技工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香港的青年人、学生,社会各个阶层以及各个院校科研机构,都可以在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以及其他重大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将会有很大的战略机遇期,眼睛瞄准内地、瞄准合作,才能够把香港的科创优势以及科技优势发挥到极致。

来源:凤凰卫视资讯台、澎湃新闻

编辑:王二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