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成功迈出第三步。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国家采取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完成了载人飞船的研制,实现了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我国不仅掌握了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而且成功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太空、推进剂在轨补加、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和技术;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阶段,我国将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介绍,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年9月25日,中国空间站工程正式批准实施。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可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王翔说:“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将使我国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
五院空间站任务总设计师杨宏说,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我国将发射天和核心舱以及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7大关键技术验证,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此次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天和核心舱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支持开展舱内外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我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航天器。杨宏介绍,天和核心舱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密封舱内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以及锻炼区,能够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提供舒适良好的保障条件。
下一步,核心舱将按既定飞行程序,展开各项动作,开展在轨工作,并等待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到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我国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今年,我国预计还将实施发射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以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目前相关准备正在顺利推进,航天员乘组正在加紧训练。
生活健身设施俱全手机实现天地通话
中国空间站,就是中国人在太空的“家”。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舱段,如同大树的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如同枝叶,不断向外延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核心舱的长度比五层楼还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宽,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很大。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曾经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
天和核心舱由节点舱,大、小柱段,后端通道和资源舱组成。发射升空后,它将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承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的对接停靠。它的设计寿命是10年,并可通过维修延长寿命。
进入核心舱内部,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一应俱全。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就餐区还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锻炼区有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方便航天员太空健身。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舱还配了手机。在轨航天员可以用手机实现天地通话,还可以用手机APP操作舱内情景照明。同时,舱内还有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航天员在核心舱内还可以连接WIFI上网。
巨大电池双翼、大容量锂离子蓄电池专属太空电站电力十足
为了保障天和核心舱顺利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个能量巨大的太空电站。
天和核心舱是未来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的生活起居要在这里进行,并将在此开展一些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核心舱还提供了约50立方米的空间供航天员工作生活。也是因为这些功能,使核心舱的用电需求达到了“天宫二号”的近三倍。
解决用电,核心舱有巧妙的设计。太空中,核心舱唯一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因此它配有两对太阳电池翼,单翼面积达67平方米。在光照区,电池翼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整舱应用,同时为蓄电池储存能量,以便核心舱飞至阴影区时使用。这两组太阳电池翼的发电能力超过瓦,远远超过了国内之前任何一个航天器的电池翼。而且电池翼在轨期间还可由航天员与机械臂配合,实现舱外拆卸、转移,安装于后续发射的实验舱尾部桁架上,并在轨重新组建供电通道,实现在轨能源拓展的功能。
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电池的安全性如何保证?负责空间站电源分系统抓总研制的八院所研制人员经过长期攻关,设计出了一种满足空间站运行需求的长寿命、大容量、高安全锂离子蓄电池。这种电池采用陶瓷隔膜,具备良好的防内短路效果,同时在电池组内使用阻燃材料,防止电池高温引发燃烧。
研制人员还在锂离子蓄电池模块中安装了两个并联的分段开关,将电池组的电压降低到人体的安全电压范围,保护了航天员开展在轨维修时的人身安全。
“万里海天第一棒,请放心交给我!”
4月29日清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距离发射架约10公里的铜鼓岭测控区,遥测雷达、气象雷达、光学望远镜等设备早已完成“热身”,随时待命。监测控制室内,雷达岗位工作人员陈克尧和同事们已就位,双眼紧盯屏幕上的各项参数。他们的工作,被誉为“万里海天第一棒”——火箭发射后,他们必须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将火箭的飞行姿态、飞行数据等信息实时回传发射场指挥控制部门。
每个人都坚定了一份信念,“第一棒,请放心交给我!”
作为第一棒,难度可想而知。陈克尧说,长五B火箭升空后,飞行速度极快,在测控区上空的整个飞行时间只有多秒。分秒间,还有其他兄弟部门的测控力量在跟进,大家既需要做好衔接、配合,又不能给彼此造成干扰,“必须稳稳盯住属于自己的飞行信号,跟错了,跟丢了,都不行!而且相比长征七号火箭,长五B个头更大,也更‘调皮’,因此需要加倍细心。”
虽然任务重,陈克尧和同事们信心十足。而这份底气来源于曾经的经历——年,陈克尧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发射场工作。5年来,他先后参与了长征七号火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探月等多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
上午11时23分,指挥员下达命令。长五B火箭喷出巨大的火焰,拔地而起,短短数秒,陈克尧追踪并锁定了目标,“飞行距离10公里,11公里……”他不断报出数据。室外,天空中传来隆隆响声,是火箭正在掠过头顶。室内,工作人员专注地忙碌着。没有过多的庆祝,他们习惯了一个任务结束,立刻投入下一个任务的工作状态。
在测控区,一块巨石上印着“牧箭逐星”四个大字。对于这里的航天人来说,他们的使命就是面向大海,仰望星空。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的大幕刚刚拉开。航天人要用自己的行动见证中国航天迈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来源:北京晚报记者:张航通讯员:庞丹黄希何晨祎缪新培摄影:郭文彬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