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玄策只身灭国堪称传奇其实殷商早有一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1/
引子“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见于《竹书纪年》)以上记载讲述的是先商与有易氏之间的一场战争。前文(《天问》密码:其内竟然隐藏有“商王被杀谜案”的真正元凶!)讲到商族首领“王亥”被有易氏杀害的幕后元凶就是他的弟弟王恒,但王恒最终也未能成为商族首领。商族长老们推选了王亥之子“上甲微”继任首领,并接受了有易氏的赔偿,双方继续维持着交易和姻亲关系。本文是完结篇,讲述上甲微上台后掀起的风云。一、王亥未能完成的制度变革①王亥的野望上文说“上甲微”是被商族长老推选为首领的,并不是按照父传子的制度继承的王位。这是因为此时的商族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中,父传子的王位继承制度并未确立。上甲微之前,商族首领的史迹隐晦不明,后世商族子孙也无法按照父子传承进行祭祀。这说明此时商族仍为落后的氏族部落形态,并无王权形成,氏族首领遵循公推制,兄终弟及是常态,氏族长老也拥有很大的权柄。而在婚姻上则保留着浓厚的母系氏族印记,依循着对偶婚制的习俗。变革应当起始于王亥。王亥未继位前就跟随父亲冥治理黄河,继位后更是大力发展牛羊贸易,走南闯北,眼界非常开阔。野心勃勃的王亥在对夏朝的强大(夏帝芒时期,稳定而繁荣)感到敬畏的同时,也对商族落后的氏族制度和婚姻习俗愈发的不满,因此决心效仿夏朝的制度进行变革。王亥的野望②制霸天下,先从娶媳妇儿开始!首先是婚姻制度,对偶婚制下,妻子、子女、世系均按母方计算,财产也归母族,这对于王权和父子传承的确立非常不利。王亥决定先从婚姻制度开始变革,他从实行父系制度的外族中迎娶了一位女子作为王妃,按照父系婚俗,这位女子以及她生的孩子均会归属于商族。这位王妃就是上甲微的母亲。史书上对其没有过多描述,只有甲骨文卜辞中有“侑于王亥妾”的记载。本人以为“侑”应该就是这位王妃,毕竟能入卜辞的女子应该比较重要,王亥的妻子中最重要的自然是上甲微的母亲了。制霸天下,先从娶媳妇儿开始③壮志未酬侑很快生了个儿子,王亥对其寄予厚望,毕竟按照他的规划,这个儿子将来会继承自己的王位,将自己的血缘世代传承下去。儿子的名字必须响亮!王亥决定以在祭祀中非常重要的天干作为小孩的字,他意气奋发的宣布:以后王位继承人的名字中必须有天干。熟悉殷商历史的朋友可能了解,殷商帝王以“子”为姓,以“天干”为字,比如纣王姓“子”,名“受”,字“辛”,这种起名方法就是起始于此。王亥的这个儿子就是上甲微,自出生起就被按照王位继承人的身份进行培养。然而遗憾的是,上甲微成年不久,王亥即死于弟弟王恒的阴谋,其所规划的变革并未完成,也没法为上甲微的王位继承铺平道路。虽然上甲微最终仍然以公推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但实权仍掌握在氏族长老手中。二、上甲微的疯狂破局上甲微上台后,有两件非做不可的事情:一是为父报仇,二是继续变革。然而这两件事长老们都不可能答应。①长老们反对出兵讨伐有易氏。上甲微是按照父子传承的理念培养的,而且和父亲王亥的感情非常深厚。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此他继位后时刻想着讨伐有易氏以报复仇。然而商族长老们否决了上甲微的复仇提议,原因在于:首先,此时的商族虽然落后,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社会的血亲复仇观念,允许通过赎金抵偿血债,此时也没有什么君辱臣死的观念。其次,有易氏远离商地,劳师远征对商族无益,一旦受挫,甚至可能危及整个部落。而且双方已经和解并继续联姻,那么大家和和睦睦的继续贸易交往多好,何必为了一个死人打打杀杀呢?长老们反对出兵②长老们反对父传子的王位变革。对上甲微而言,相比复仇,其实更重要的是继续推行变革,毕竟这是父亲的毕生追求,也是自己从小被灌输的理念。然而将王位传承固定在父子这一条线上,不仅会剥夺国君的兄弟们的继位权力,也会损害长老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反对。夏朝也是直到少康复国后才大体完成父子传承,之前甚至还爆发过兄弟争位的“武观之乱”。如果说王亥在位时还能凭借威望从婚姻制度慢慢变革下去,最后水到渠成的完成王位传承变革。凭上甲微现阶段的威望,是万万不可能将变革继续下去。长老反对王位变革③上甲微的疯狂想法!事情陷入了僵局,上甲微似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放弃!二、默默的攒声望,直到自己掌控整个部落。上甲微自然不会放弃,但也不可能采用第二种方式,那太慢了。他敏锐的感觉到:长老们其实并不是反对复仇,而是反对损害商族的利益。如果能提供一种无损商族利益的复仇方案,相信长老们是无法反对的。毕竟虽然接受了有易氏赔偿,但一族首领被杀终究会让整个商族感到愤懑和耻辱。尤其是族中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复仇的呼声很高。如果自己复仇成功,必然能赢得他们的拥戴,从而获得巨大的威望。此时再推行王位变革,相信长老们也很难阻止,而且这种方式很迅速,不是么?想法是美好的,但如何实施呢?像少康复仇那样采取刺杀的方式么,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上甲微的做法是借兵!借兵的想法有够疯狂!三、借兵河伯①借兵的敲门砖根据《竹书》的记载,上甲微最后显然是借助了河伯的力量来讨伐有易氏。那么上甲微为何会找河伯借兵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河伯可能为商族首领的下属。《殷本纪》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杜预注《左传》曰“二子相代为水正”,《竹书》记载“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可见,商族首领世代担任水正,治理黄河。而河伯氏正是活动于河洛一带的氏族,并且也曾辅佐禹治水。因此河伯很有可能是商族首领的下属。其次,河伯与商族有贸易关系,并且是安全保人。《山海经》中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可见河伯和有易氏均是商族的贸易对象,其中的“托”字有让两族对其安全作保的含义。上古时期进行贸易活动时一般均邀请当地的氏族首领作为安全保人(见于《中国军事通史》),而有易氏和河伯氏距离较近,两族可能属于同一商路,因此王亥托河伯和有易国君共同为这条商路安全作保。王亥死后,上甲微有权要求河伯履行保人的义务,出兵复仇。因此河伯也有足够的借兵理由。最后,上甲微的母亲可能来自于河伯一族。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侑”来自何方,但小编猜测其应该来自河伯一族的王室女子。古时关系密切的两族一般会进行联姻。正如王亥试图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与有易氏的关系,其必然也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加强同河伯一族的关系。而且河伯一族在河洛地区,属于夏族,实行的应是父系婚姻制度,这也比较符合王亥对婚姻的要求。因此河伯一族有可能是上甲微的母族。②真正打动河伯的原因。当然,上甲微与河伯的密切关系只是其借兵的敲门砖,能不能成功还需要看其能否真正打动河伯。简单来说,河伯借兵给上甲微就像投资,总得有收益才行。如果上甲微是个蠢材,那就不仅是打水漂那么简单,还会为河伯一族招来大敌,因此上甲微需要证明自己值得投资。上甲微是怎么证明自己的呢?本人根据《天问》中“昏微遵迹,有狄(即有易)不宁”的记载猜测:上甲微应当是在向河伯借兵之前,曾以交易牛羊的理由去有易氏那里进行探查。这一方面可以详细了解有易氏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麻痹有易氏。王亥死后,虽说双方已经和解,但有易氏对商族存在戒心是在所难免的。上甲微以氏族首领的身份亲自到有易氏那里进行交易无疑会让对方吃一颗定心丸。上甲微的大胆举动证明了自己有勇有谋,是值得投资的对象,最后他可能还向河伯许下了重诺:如果河伯借兵给自己,那么商族将会成为河伯一族的好盟友,后世子孙也会世代感念河伯的恩德。基于上甲微的能力、双方的密切关系、以及未来的高额回报,河伯动心了,他决定赌一把,全力扶植这个野心勃勃的小伙子。上甲微借兵成功四、一人灭一国,上甲微上演战争奇迹!夏帝泄十六年,一切准备就绪!上甲微再次诈做交易牛羊,打入有易氏内部,并与悄悄埋伏在外的河伯军队里应外合,一举端灭有易氏!战争进行的毫无悬念,有易氏未曾料到平时关系不错的河伯一族会向其下手,面对突然出现的河伯大军,其抵抗很快土崩瓦解,国君绵臣也被杀死。上甲微复仇成功后,心情非常激荡,为了表达自己对有易氏所坚持的母系婚制的藐视之情,他竟然亲自和曾与王亥共淫的女子肆意弄情(“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见于《天问》),并将一大票有易氏美女迎娶回商族,真性情中人也,估计河伯也被惊得目瞪口呆。这也成了他后世名声的一个小污点。当然上甲微最后并未对有易氏赶尽杀绝,《山海经》记载“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意思是河伯平时与有易氏的关系还不错,因此最后就放了有易氏一马。上甲微诛灭有易氏五、历史意义①中国军事史的传奇。上甲微在不依靠商族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举诛灭有易氏,如此谈笑间只身灭国的壮举,堪称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传奇。后世盛唐时期,使节王玄策在出使天竺期间,凭借一己之力借兵诛灭中天竺,同样堪称传奇。但考虑到其背靠强盛的大唐,发檄文征召番兵并非难事,而上甲微时,商族并不强大,长老们也不支持其战争行为,其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说服河伯出兵,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如此看来,王玄策的战绩相比上甲微也不过如此。②开创商族崛起之路。上甲微只身灭国的消息传回商族,整个部落都为之疯狂。一时间,其威望如日中天,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执掌商族权柄。商族也在上甲微的带领下,成功的由落后的氏族部落进阶为邦国,由此踏上崛起之路。因为上甲微的巨大功绩,其在商族中的地位非常高。甲骨文卜辞中对他的祭祀非常隆重。上甲微粉丝团而河伯也因在此次战役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享受后世商人的祭祀,而且非常隆重,多采用针对祖神的祭祀规格,尤以燎祭最多,并且多与“上甲微、王亥”合祭。例如甲骨文卜辞“燎于河、王亥、上甲十牛,卯十牢”。从发掘的甲骨文卜辞看,目前只发现了两个外族人享受商人祭祀,一个是伊尹,另一个就是河伯,这充分显示了商人对河伯的感恩之情,认为其功劳可比肩伊尹。结语《“殷商与有易氏”的恩怨情仇》上、中、下三篇,共约1万余字,终于完结。其中主要依据为《竹书纪年》、《楚辞·天问》、《山海经》以及部分甲骨文卜辞。虽然内容中多有推测,但并非胡编乱造,而是有一定的史料依据,并结合和借鉴了史学界中对史料的解读,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再次感谢大家的阅读!主要参考文献:《上甲微史迹传说钩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