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中国航天再创新高度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yuyue/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贾璇

北京报道

逐梦苍穹,未来可期。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在迈得更大、更远。

十年来,接续奋斗的中国航天人创造着多项大国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嫦娥”奔月发现嫦娥石、找到月壤水,“羲和”逐日,悟空、墨子、慧眼、碳卫星等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在轨建造……

十年来,大胆创新的中国航天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加速远航。逐步实现中国航天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学习模仿到自主研发,从服务国防建设拓展到服务国计民生的伟大跨越。

星辰大海再启航。未来,航天梦必将托举强国梦,在浩瀚星空不断刷新“中国高度”,用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世界和人类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感觉良好”的中国空间站

这十年,每一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突破都带来无限惊喜,中国航天员也在太空用响亮的声音告诉世界,中国载人航天,“感觉良好”。

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于9月17日安全返回。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于年4月16日安全返回,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

年10月12日16时01分,被网友称为“最贵网课”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等神奇现象,生动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此外,航天员还重点介绍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展示了科学手套箱剪株操作。一系列演示实验、天地互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软实力。

年6月5日,中国航天员再出发,陈冬、刘洋、蔡旭哲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进入太空,在空间站进行为期6个月的驻留任务,将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后续将配合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任务。

在空间站任务中,机械臂和航天员出舱环节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