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大约年前,诗人屈原用长诗《天问》向宇宙洪荒、天地自然发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空间的探索精神,而中国的行星探测任务也被命名为“天问系列”。年7月23日,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载着我们的好奇与向往奔向火星,去寻找答案。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火星和地球形成时间相仿,它们一样拥有固体外壳,同样拥有高山、峡谷,以及龙卷风。在火星上,同样有冬去春来、季节更替。火星表面大气压仅为地球的百分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人类便开始了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探索。探测火星是人类太空飞行中最具挑战性的壮举之一。从年俄罗斯发射火星1A号,首次尝试对火星进行飞掠探测,至年6月底,全球共实施了44次火星探测活动。其中只有19次全部取得成功。“天问一号”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创新强,一次性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这样的任务形式在世界上也是首次。自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后,“天问一号”探测器要经过七个月的“长途跋涉”才能飞抵火星。在奔向火星的路上,“天问一号”探测器要经过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六个阶段,期间还要经过多次中途修正和深空机动。探测器在飞往火星的遥远路途中,长时间处于无动力飞行,依靠行星引力进行加速,飞行过程中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为了减小飞行偏差,使探测器沿着预定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修正;改变探测器当前轨道,使其进入一条新的轨道而进行的轨道控制,称作机动。轨道修正主要完成探测器姿态和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的轨道上。然而,即便成功进入环火轨道,要想对探测器进行测控和数据传输,依然要面临信号传输时延长的难题。相比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更像是“长跑”。火星距离地球的最远距离为4亿公里,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倍。远距离不仅会导致无线电信号衰减,还会带来20多分钟的时延。也就是说,探测器要想把信号传回地球,需要在宇宙中跑11分钟左右地面人员才能接收到信号,而地面人员要把信号传给探测器,也需要相同的时间。此前嫦娥探月时,时延只有一两秒,多数时候地面还可以直接控制探测器的动作。面对长达20多分钟的时延,“天问一号”需要自动执行任务。地面人员在收到消息后,会在原计划指令内容上加上一个时间,把这些指令发到探测器上,探测器会存储下来,然后根据时间标签,去执行相应的动作或触发一系列动作。为了保证整个任务能顺利完成,在研发过程中,仅仅捕获这15分钟的工作,就设计了50多个故障预案。年2月10日,发动机点火几十分钟后,地面终于收到了来自天问一号的消息。本文来源:央视科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