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瘦身最强大脑天问一号火星

中新网上海2月10日电(郑莹莹郭超凯)伴随2月10日晚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其环绕器结构也揭开了神秘面纱。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介绍,“太空多面手”环绕器“一器分饰多角”,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器和探测器。在近7个月的飞行过程中,环绕器首先作为飞行器,将着陆巡视器送至火星着陆轨道。待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后,环绕器作为通信器,为着陆巡视器建立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链路。通信工作结束后,环绕器作为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

资料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供图

“瘦身”奔火:为了少一克的重量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公斤,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公斤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公斤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公斤以内。

环绕器结构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中心承力锥筒+内部贮箱下探+外部六面柱体”的深空探测结构构型。据介绍,该创新构型在(中国航天)结构系统中的应用尚属首次,它可以使环绕器在发射段负荷的重量相对减少,而外部六面柱体则能为2.5米天线、太阳电池阵和高分辨率相机等大体积设备提供充足的安装空间。

“探测器多一克的重量,付出的发射成本将远超一克黄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最强大脑:自己照顾好自己

综合电子分系统被称为环绕器的“最强大脑”,负责环绕器全部信息的管控。

通常情况下,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都是由地面控制中心根据卫星的实时状态和任务要求进行控制的。但与地球卫星不同,火星环绕器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往往来不及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另外,深空探测器与地面站通信存在独特的“日凌”现象,即当探测器、地球和太阳位置处于同一直线时,太阳辐射会干扰地火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日凌”期间,环绕器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环绕器综合电子分系统的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设计了深空探测长时间无上行指令自主管理机制、整器断电再恢复功能等,让环绕器在必要时能“自己照顾好自己”。

精准“导航”:你是我的眼

“天问一号”飞近火星的过程中,如何靠自己找到火星?探测器上配置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可以利用拍摄的恒星与火星图像,精确计算出自身的飞行姿态、位置与速度,实现相对火星的自主导航。

“光学导航敏感器就好比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自动驾驶过程中的‘眼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光学导航专家郑循江说。他介绍,在飞近火星的过程中,探测器靠这双“眼睛”实时观测火星的距离和方向,让飞控团队可以更直观地确认飞行轨道和姿态,计算图像中火星的几何中心和视半径,“天问一号”也就可以通过最优估计算法,来自主获取实时的位置和速度信息。

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的图像中,除了真实的火星边缘,还有因太阳照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火星明暗交界面(俗称“伪边缘”),光学导航敏感器还需要准确地剔除“伪边缘”,才能得到准确的自主导航结果。

据介绍,这是中国首次在行星际转移飞行过程中应用光学自主导航技术,国内并无先前的工程经验可参考,研制团队一点点摸索,设计了大大小小百余个试验项目,最终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并在轨验证了火星光学自主导航技术的国家。(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91.html